当前,台海局势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岛内的“去中国化”进程正逐步加剧,部分政治力量借“民主”和“自由”之名煽动分裂,挑起对立情绪,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变得淡化甚至敌视。而在外部势力方面,台岛已成为一些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工具,玩火的态度愈加明显。
我们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目标,这一点没有错,但现实的变化不等人。拖延的时间越长,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如果一味拖延,最后可能连“还有机会”的空间都不再。统一,绝非出于情绪化的冲动,而是国家发展的必要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这个问题不能模糊、不能搁置,更不能一拖再拖。
近年来,岛内某些政党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系统地重塑历史观念。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历史被篡改,简体字被视为“外来文字”,大陆则被描述为“他国”。他们甚至提出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未来,明确表态推动“法理台独”。更为严重的是,岛内的年轻人接受的教育让他们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越来越薄弱,认同感也日渐减弱。继续下去,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将会被一点一点蚕食。
与此同时,西方势力特别是美国,正在不断加大对台海问题的干预。从频繁的军售、政客访问台岛,到军事演习和舆论操控,这一系列举措并非偶然,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战略行动。自2025年以来,美台之间的“技术合作”和“联合训练”显著增加,部分西方国家也开始讨论所谓的“协防台湾”,这些行为已经越过了中国的红线。我们虽然多次表明立场,但如果不采取更加积极的战略行动,外部干预只会愈加频繁。
和平统一是我们最理想的方式,但这条路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时间推移,代价只会越来越大,统一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将不断增加。台岛的经济已经与西方体系深度捆绑,一旦发生剧烈冲突,整个区域的产业链都可能受到影响,对我们带来连锁反应。而岛内的民意一旦被“台独”势力彻底操控,即使我们怀有诚意,也很难找到和平统一的契机。
因此,统一问题绝不是“有空再谈”的议题,而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战略任务。台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核心节点,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更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和全球战略布局。台岛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如果台岛长期不归,我们在海洋安全、空天防御和信息战等领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旦统一,东南沿海的战略防线将形成完整的闭环,从海南到钓鱼岛的防务部署将更加协调、主动、稳固。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胜利,更是国家安全的质变。台岛回归,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标志着民族复兴的真正起步。我们的“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文化、认同和精神的整体崛起。
台岛的制造业和科技实力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统一后,产业链的整合将使创新资源更加顺畅,技术壁垒将大大减少。这不仅对中国是巨大的经济利好,对于台湾来说,也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更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更强的安全保障。统一后的红利,堪比一次“经济特区”的升级,将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半导体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在如今充满对抗与冲突的国际环境中,是极为难得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我们不依赖外力、不借助战争,而是依靠我们自己的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这将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典范。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重要展示。
统一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人民心之所向。虽然有些人认为台湾人民已经被“台独”势力洗脑,但实际上,岛内的民心并非铁板一块。近年来,许多台湾工商界人士、知识分子和基层民众对“台独”路线表示不满,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两岸交流受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对抗路线”无法走下去。理性力量正在岛内积聚,他们渴望稳定、渴望沟通、渴望和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大陆安家立业,他们在这里上学、就业、创业,感受到的不是“压迫”,而是切实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便利。两岸的民间交流依旧频繁,亲情、友情和商业合作从未中断。这些关系是两岸统一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我国已明确提出,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和平统一的方针始终不变,同时也保留必要的应对手段。统一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有节奏、有计划、坚定推进的国家战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坚定且清晰,既不会盲目行动,也绝不会动摇。
最终,台海问题并非某一时刻的任务,而是中华民族必须解决的历史命题。解决了台海问题,我们的国家复兴才会真正完整,战略安全才不再存在漏洞,民族情感也将更加团结。统一是新时代的起点,意味着和平、繁荣和民族的团圆。我们不能再犹豫,也不能再拖延。无论从战略上还是行动上,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国家所需。
统一,不能等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