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喀拉布拉人民法庭院子里的那棵核桃树有着另一个名字——“和”桃树。庭审程序启动之前,很多诉讼当事人会被法官邀请到这棵枝繁叶茂的树下,经过调解握手言和。
“对当事人来说,调解可以化解矛盾,节约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喀拉布拉人民法庭庭长塔斯肯·加合布别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为基层法官,把纠纷解决在诉讼前端,已成为工作的常态。
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多名基层法院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践探索提升了司法服务水平,也实现为群众“减负”、为基层法院“减压”、为基层治理提质的多赢共赢治理效能。
新疆伊犁州伊宁市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院2025年4月推出“伊路通”道交纠纷调处中心以来,受理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赔偿诉讼案件大幅下降,目前该类案件仅为2件,而去年该类案件高达376件。
“先坐下来谈谈”
▲新源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法官背着国徽去牧场开庭
在喀拉布拉人民法庭院子里的核桃树下坐了半个小时,杰某和王某握手言和。
杰某和王某因为一起农资纠纷而闹起来。王某在当地经营农资销售,2023年8月5日,杰某在王某处赊账购买了7750元的农资,还款协议约定,杰某在当年9月卖了玉米还款,逾期将支付每月2%的资金占用费。
但杰某未能按时还款,王某多次催要后,杰某陆续偿还4500元,剩余欠款3250元及910元资金占用费迟迟未付。2025年7月28日,王某将杰某诉至喀拉布拉人民法庭,寻求司法帮助。
这是一起普通的纠纷案件,基层法庭会经常遇到。案件受理后,办案法官塔斯肯·加合布别克第一时间联系了杰某,又跟其所在的村委会做了了解。杰某并非恶意欠款,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经济确实困难。他原本跟王某相熟,得知王某要把他告到法庭,他也赌气表示“要告就去告”。
了解情况后,塔斯肯·加合布别克分别联系上王某和杰某,把他们约到了法庭院子里的核桃树下面对面坐着,告诉他们“打官司”的成本,耗时间,耗精力,耗感情,“我们为何不先好好谈谈?”
心平气和,话就聊开了。杰某承认了自己的问题,违约确实不对。了解到杰某的实际困难,王某也表示了理解。最终,王某和杰某签订了新的还款协议,杰某分期偿还剩余的3250元农资款,王某自愿放弃910元的资金占用费。
塔斯肯·加合布别克介绍,这种调解是基层法庭的工作常态。他今年5月才从新源县人民法院“下沉”到喀拉布拉人民法庭担任庭长,4个月时间已经参与了130多起纠纷调解。
“共赢”的选择
2023年10月,新疆高院伊犁州分院和伊宁市人民法院联合打造了伊犁州首个金融调解中心。金融调解中心受到银行的欢迎,有工商、农业、农商等32家银行“入驻”。通过调解,银行与贷款逾期客户重新商讨还款计划,双方签订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客户违约,银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伊犁国民村镇银行的调解室里,一位牛羊养殖户100余万元的贷款逾期,在法院的主导下,该银行客户经理、调解员与当事人协商后,拟定了分期还款计划。
该养殖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最近两年受市场影响,养殖场出现亏损。他最初贷款了300万元,如今已经陆续还了将近200万元。因为贷款逾期,他倍感压力。这次调解后,感觉一下子“缓了过来”。
“今年牛羊的市场行情有所好转,挺过这一年,应该能扭转形势。”该养殖户说,能得到贷款展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自己还有翻身的机会。
伊宁市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金融调解中心成立近两年以来,诉前调解纠纷2664件,涉及金额2.89亿元,收回不良贷款5420.7万元。超过30%的金融类案件分流到了调解环节,纠纷调处率由2023年的13.7%提高到98%,自动履行率由2023年的10%提高至82%,银行的不良贷款收回率由2023年的20%提高到85%。
不论是银行还是贷款人,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名法官告诉红星新闻,调解还大幅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诉累,调解中心诉前调解一般在3日内完成,相较于案件诉讼后30天的平均时长,为各方当事人节约了25天以上的诉讼时间。
对于基层法院来说,诉讼前端的纠纷化解,也是一种“减负”。
伊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卢建雯告诉红星新闻,案件多,期限长,审理环节多,法官办案压力很大,是金融类案件的特点。近年来,该院员额法官人均办案量远超全国法院人均水平,金融调解中心的成立,让很多案件在诉讼前端得以解决。
过去两年,伊宁市人民法院推出了金融、道路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提升了诉讼效率,也提升了司法服务水平。
▲伊宁市人民法院推出的“伊路通”道交纠纷调处中心
卢建雯告诉红星新闻,自2025年4月“伊路通”道交纠纷调处中心成立以来,该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赔偿诉讼案件大幅下降,今年该类案件仅为2件,而去年该类案件高达376件。
把纠纷化解在前端
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在最高法的指导下,近年来,新疆高院一直在聚焦促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以及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规范民事立案与调解工作,加大推广“两状”示范文本应用,参与、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新源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毡房外组织当事人调解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距县城约60公里,居住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还坐拥国家5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针对辖区地域广、牧民居住分散、涉旅涉牧纠纷逐年上升的特点,新源县人民法院那拉提人民法庭创新构建“一庭三点”服务体系——以中心法庭为核心,依托游牧人家巡回审判点、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用马背法庭的“脚步”和景区服务的“速度”,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景区第一线。
在伊宁市人民法院,数十名退休法官被“返聘”,打造“老法官”调解室。该院巴彦岱人民法庭的老庭长韩林,以“老一辈法院人的责任感”,76岁高龄依然奔走在大街小巷。街坊们都是老朋友了,遇到纠纷时他总是站在双方中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纠纷往往在“一线”得以化解。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法院头屯河人民法庭设立了古丽调解室。古丽,在维吾尔语中是鲜花、花朵的意思,大多用在维吾尔女孩的名字中。头屯河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女法官勤恳、认真、亲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把调解工作作为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有效途径。
新疆高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在案件登记立案后,新疆法院调解案件6.66万件,先行调解成功率达20.67%;参与、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区99家基层法院选派430余人组成诉讼服务团队,全覆盖进驻县级综治中心开展以案释法、指导调解等工作;全区229家人民法庭在线对接基层治理单位4000余家,指导就地化解纠纷。
“调解变得尤为重要,成为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的重要考评标准。”一名基层法官表示,把纠纷解决在源头,需要更扎实的工作,也需要在更多细末之处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