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看泰国如何打造泰拳这张“国家名片”
夏康静 王媛媛
泰拳是泰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经历了从传统格斗术到现代体育运动的演变。近年来,泰国政府重视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从泰拳等民众喜爱的文体项目入手制定扶持政策,力争把泰拳打造为泰国在全球范围的国家名片。
【从护卫村落到竞技舞台】
泰拳源自一种徒手格斗术,以双拳、双腿、双肘、双膝作为八种“武器”格斗,被称为“八肢艺术”。在泰国古代社会,这种格斗术可以护卫村落,技艺高超的斗士被尊为“村落守护者”。不同地区的斗士发展出风格各异的格斗技巧,被统称为“传统拳击”,即古代泰拳。
在大城王朝时期,泰拳逐渐发展为民间竞技运动,作为娱乐项目出现在庙会和民间庆典上。拳手早期常在空地上比武,以粗绳缠拳代替护具,衍生出“缠绳式泰拳”。20世纪初期,泰拳开始系统化,由传统格斗术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西式拳套逐步取代缠绳,比赛规则日趋规范,确立了回合制。
泰拳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比赛开场前的拜师舞。拳手进入擂台后,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场地,并在四个角落停下行礼,以示对父母和师长的敬重和感恩,同时祈求平安。拜师舞因流派不同而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拳系的传承渊源。此外,拜师舞还有赛前热身和放松心情的作用。
泰拳拜师舞和比赛常常由泰国传统乐队伴奏,乐队常用爪哇管、小钹和鼓三种乐器。拜师舞的曲调通常庄重威严,比赛中的旋律则会根据氛围适时调整,有时欢快激昂,有时紧张急促。
每年3月17日是泰国的“泰拳拜师节”。这一天通常会举办盛大拜师典礼,以表达对师傅、父母及先贤的敬意,体现尊师重道精神。
【“泰拳签证”推动习拳热潮】
随着泰国旅游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泰拳,赴泰比赛和习拳的人日益增多。据泰拳从业者介绍,泰国各种规模的拳馆和训练营目前大概有500家,不同地区的拳馆和训练营各有特色。
如今,泰拳已发展为一项全球性搏击运动,是世界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在巴黎奥运会上被列为示范表演项目。近年来,泰国政府把泰拳视为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推出多项扶持举措。
2023年9月,泰国国家软实力战略委员会宣布给予11个特色项目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泰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体育类文化项目获得重点扶持。据曼谷商业新闻网今年2月报道,泰国政府承诺投入7亿泰铢(约合1.56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大泰拳的国际影响力。
泰国政府于2024年初推出“泰拳签证”,允许泰拳学习者在泰停留90天,随后进一步推出“泰国目的地签证”,延长停留时间至180天,惠及泰拳学习者及家属。据香港《南华早报》今年7月报道,“泰国目的地签证”推出一年多以来,申请者超过3.5万人。记者了解到,在泰运营10年有余、拥有11家分馆的泰拳馆FITFAC创建了一个专门帮助学员申请“泰国目的地签证”的网站,已为400余名学员成功申请签证。
在FITFAC学习泰拳的西班牙学员瓦伦丁·埃雷拉说,在拳馆帮助下,提交材料后不到一周就拿到了“泰国目的地签证”,签证效率很高,为想来泰国学习泰拳的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泰国奥委会主席比蒙·西威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般游客在泰平均停留9天,而泰拳学习者通过申请“泰国目的地签证”往往停留数周甚至数月,这给泰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泰国亚太智库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接受采访时说,泰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是泰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以“拳”会友促进民间交流】
据介绍,泰拳与中国古壮拳相似,在技术动作、战术风格、尊师崇德等方面存在关联。泰拳的拜师舞体现对师承和传统的尊重,而中国武术的抱拳礼则蕴含“礼、义、仁、勇”思想,二者精神相通。
泰国知名职业拳手汶西·梅沙万班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泰拳不仅是格斗技艺,更提倡身心兼修、以德为先。泰拳的核心并非暴力,而是尊重、克制与自律。
中国综合格斗运动员马嘉文今年3月专程赴泰参加第17届“泰拳拜师节”。他告诉记者,练习泰拳可以增强自信心、舒缓紧张情绪,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态。
成都世运会女子48公斤级泰拳冠军刘晓慧认为,泰拳与中国武术在技法上也有相通之处,夺冠与她有中国功夫“打底”密切相关,把中国传统武术的理念和技法融入泰拳比赛并击败对手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泰拳逐渐受到民众欢迎。在北京教拳接近10年的泰拳教练玛布隆·布牙勇见证了这座城市泰拳馆的由少变多。在他看来,有些中国人喜欢打泰拳,与中国一些搏击运动与泰拳相似有关。在云南昆明,数十家拳馆近年来悄然扎根。泰拳不仅是民众健身的时尚之选,也日益成为两国民间交流的纽带之一。
在泰国学习泰拳数月的中国学员陈奇奇告诉记者,泰拳根在泰国,无论练习还是比赛,氛围都很浓厚,在这里可以学到地道、纯正的技术。她将来想在自己的家乡武汉从事泰拳教学。(完)(新华社专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驻曼谷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