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发布多项经济数据,有关指标走势向好。不过,“亮眼”的经济成绩单却并未换来资本市场积极回应,美股市场应声回落。美国“经济向好、股市反跌”的反常现象,折射出美国市场投资者已不再单纯关注经济基本面,而是更聚焦于美国经济数据背后隐含的货币政策约束与长期风险。
当地时间9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最终修正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按年率计算增长3.8%,较此前公布的修正数据上调0.5个百分点,高于市场普遍预期。这也是2023年三季度以来最快的季度增速。其中,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消费者支出,其增速从此前的1.6%上调至2.5%。就业指标也出现好转。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当周,经季节调整的首次失业救济申请人数减少1.4万人,降至21.8万人,为7月以来最低水平,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3.5万人。不过,经济数据向好却引起美国市场不安,美股三大指数当天跌至一周低点,均回吐了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后的涨幅。
市场产生负面反应的重要原因在于对美联储政策路径的担忧。尽管美联储于9月19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强调,此举仅是“风险管理式降息”,意在预防经济下行风险,而非开启宽松周期。这一表态削弱了市场对连续降息的乐观预期。更关键的是,上调的GDP数据与依然顽固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表明,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仍将持续,这势必令美联储在“控通胀”与“保就业”之间反复权衡。此轮降息后,市场对10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从高点回落。
美股的结构性问题放大了市场担忧。以科技股为核心的纳斯达克指数对利率变化极为敏感,因为高利率会直接抬升成长股的折现率,压制其估值。近期,英伟达、特斯拉等龙头科技股在创新高后大幅回调,正是市场对“高利率维持更久”这一预期的直接反应。此外,美联储高官曾多次警告,美股估值已接近历史高位,风险溢价处于低位,市场极易因情绪逆转或政策意外而剧烈波动。当经济数据强化了“高利率长期化”的预期时,资金自然从高风险资产向债券等避险领域转移。
“卖事实”的交易逻辑也在此轮市场调整中凸显。在降息前,市场已提前押注宽松预期,推动标普500指数在9月初创下历史新高。当降息落地且经济数据超预期后,投资者反而选择获利了结。此次GDP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短线拉升、美债收益率攀升,正是资金重新定价的体现。这种“利好出尽是利空”的现象,反映出市场在政策拐点阶段的脆弱性。
进一步看,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堪忧。二季度GDP上调的主要贡献来自消费支出与进口下降,而后者恰恰反映内需动能的不可持续性。美国政府计划于10月起对家具、药品等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可能进一步推高国内通胀,抑制企业利润。与此同时,就业市场虽保持韧性,但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的波动显示劳动力市场已出现分化迹象。美联储内部对未来政策的分歧加剧也动摇了市场对政策连贯性的信心。
历史上,经济数据与美国股市走势“背离”往往出现在周期尾部。2022年,强劲的非农数据曾引发美股大跌,因市场担忧加息加速;而今,相似的逻辑以反向形式重现:降息周期中,数据向好反而意味着政策宽松空间收窄。此外,美国财政赤字扩大与债务规模攀升,也限制了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余地,使得货币政策面临更大压力。
美股对经济数据向好的“负面反应”,体现出市场对货币政策灵活性丧失的焦虑情绪。当投资者意识到经济增长未必带来更宽松的流动性,反而可能延缓降息步伐时,估值高企的股市自然面临调整压力。未来美股的走向,将取决于通胀与就业数据的微妙平衡,以及美联储能否在政治压力与经济现实间找到政策支点。对美联储“走钢丝”技巧的考验还在继续。(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