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对中国充满好奇的丹麦青年Simon Lichtenberg从哥本哈根来到上海求学,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李曦萌,在中国一呆就是33年。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上海女婿、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以及一家跨国家具企业的首席执行官。
由于常年致力于促进丹中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两国友谊,李曦萌在2006年与2019年分别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与“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今天,他获得“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是在沪外国友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李曦萌的家族已经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祖先伟贺慕·马易尔于1906年创办了慎昌洋行(上海锅炉厂的前身),见证并参与了上海工商业早期崛起的历程。但李曦萌在来中国前对此并不了解,只是单纯因为喜欢中国,在1987年成为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首批外国留学生。
进修中文一年后,李曦萌回丹麦完成了学业。1993年,他重返上海创业时,选择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企业。李曦萌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上海正处于“起飞”的前夕,物质条件还不算发达,但欣欣向荣的气象吸引着他来沪创业,坚信中国正是他未来的希望所在。带着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3万美金,他在无意之中走上了与先祖相同的道路,来到上海滩追寻中国梦。
但创业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由于经营不善,1年不到3万美元就一分不剩,还欠了不少钱,李曦萌当时只剩一张回国的机票。虽然第一笔“学费”代价不菲,李曦萌却不准备放弃,白天骑着黄鱼车跑业务,晚上就去吹萨克斯打工,一边赚钱还债维持生活,一边设法破局自救。“电视剧《繁花》里的故事情节我全都经历过,我就是上海发展的亲历者。”
最终,他押对了赛道,将丹麦北欧风情家具引入中国,借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爆发的东风,李曦萌的事业起死回生、蒸蒸日上。如今,他不仅成功创立了规模庞大的跨国企业,更是成为了中国丹麦商会会长,为中丹商贸合作牵线搭桥,为丹麦企业来华经商提供协助。
作为一名早已本土化“上海女婿”,会七种语言的李曦萌时常会和家人说几句上海话,以上海人的习惯去思考问题,让三个孩子在上海长大。对于这座温柔接纳他的城市,李曦萌觉得自己的喜爱怎么表达都不为过,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这里就是我的家。”
因此,在各种国际场合,李曦萌不遗余力的为中国、为上海代言,分享他的人生故事与经历,鼓励外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突破西方媒体构筑的“信息茧房”,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眼,实地体验真实的中国有多精彩。“基本上,只要来过的外国人,想法完全都会改变。”李曦萌说,作为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上海正是绝佳的展示窗口。
继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与“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之后,再次获得了象征在沪外籍友人最高荣誉的“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令李曦萌感到极为荣幸,迄今为止一共只有51人获此殊荣,他是其中唯一的北欧人。“其实在内心中,我早就是上海市民了,我爱极了这里的一切,希望能为它做更多的贡献。”李曦萌说,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33年来这一信念从未改变,而他与上海的缘分与情谊,仍将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