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提到中东土豪国家,人们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然而,同为北非国家的利比亚,如今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战火、贫困与流离失所的难民。鲜为人知的是,在卡扎菲执政时期,这片土地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度。为何利比亚人民当年要处死这位统治者,如今却又开始怀念他?让我们揭开这段充满矛盾的历史。 1969年,年仅27岁的军官卡扎菲率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面对这位年轻的领导人,利比亚民众起初充满疑虑。但很快,卡扎菲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驱逐6000名驻利美军,收回惠勒斯空军基地;废除前王朝与美国的合作协议;将西方控制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这些举措让利比亚真正掌握了自身命运。
卡扎菲的运气在1973年达到顶峰。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为抗议美国支持以色列,联合发动石油禁运。国际油价应声暴涨,拥有丰富石油储量的利比亚赚得盆满钵满。卡扎菲将这笔财富用于民生建设: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和教育;为民众提供购房购车补贴;耗资150亿美元打造大人工河工程,解决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他还推动性别平等,废除一夫多妻制,赋予女性教育和工作权利。 到2008年,利比亚人均GDP飙升至1.4万美元,几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首都的黎波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超市货架上摆满进口商品。那时的利比亚,确实是非洲名副其实的明珠。 但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卡扎菲的野心随着国力增强不断膨胀。他四次出兵干涉乍得内战,意图建立北非霸权。1988年制造的洛克比空难导致270人丧生,其中189名是美国军人。这些举动让西方世界将卡扎菲视为中东疯狗。1991年苏联解体后,失去靠山的卡扎菲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计划组建非洲合众国,甚至试图推出与黄金挂钩的第纳尔货币,直接触动了美元霸权。 与此同时,卡扎菲在国内大搞家天下。他的八个子女掌控着石油、通讯等核心产业,次子赛义夫更是被内定为接班人。据统计,卡扎菲家族在海外拥有超过2000亿美元资产,而普通民众分享到的石油红利却越来越少。当西方制裁导致经济下滑时,民众的不满终于爆发。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利比亚。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反对派武装仅用8个月就推翻了执政42年的卡扎菲政权。这位曾经的革命领袖在逃亡途中被反对派抓获,受尽凌辱后惨死在家乡苏尔特的一条排水管里。 然而,民主并未带来预期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利比亚军阀割据,部落冲突不断。曾经免费的医院现在一药难求,大学校园里枪声取代了读书声。2021年人均GDP跌至4822美元,还不到卡扎菲时代的三分之一。的黎波里街头,老人们常对着手机里昔日的城市照片叹息:至少那时候,我们晚上敢出门散步。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当民众亲手推翻的强权最终带来更深的苦难时,记忆中的暴君形象竟也开始变得模糊。或许正如一位利比亚诗人所说:我们以为是在打破枷锁,结果却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