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10年,50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位统一六国的帝王在弥留之际,口述遗诏,急召远在上郡的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继位之争。
按照秦国的传统,新君即位后应立即确立太子。从秦昭襄王到秦庄襄王,再到秦始皇本人,都是循此惯例。然而,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却在立储一事上犹豫不决,这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失误。正是这个疏忽,给了赵高可乘之机,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的原因颇为复杂。一方面,这位铁腕统治者将全部精力投入统一大业,不愿权力被分散。另一方面,他曾属意长子扶苏,但在坑儒事件中,扶苏的直言进谏触怒了他,被派往上郡监军。这看似贬谪,实则是重要历练——上郡驻守着30万精锐秦军,肩负抵御匈奴和拱卫京师的重任。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秦始皇带着幼子胡亥出巡考察。十个月的朝夕相处让他看清了胡亥难堪大任,最终决定传位给扶苏。然而天不遂人愿,诏书未及发出,这位帝王就在沙丘行宫猝然离世。
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中车府令赵高。这个掌管车马的小官,因临时兼任符玺事务而掌握了关键权力。他深知扶苏继位后,曾判他死罪的蒙毅必将置他于死地。为求自保,赵高决定铤而走险。
赵高首先说服了犹豫不决的胡亥,又用利害关系打动了丞相李斯。他抓住李斯担心失势的心理,指出扶苏继位后必重用蒙氏兄弟。经过彻夜密谋,三人达成共识: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伪造的诏书以秦始皇口吻斥责扶苏不孝、蒙恬不忠,命其自尽。为制造秦始皇仍在世的假象,赵高故意绕道北上,给扶苏施加心理压力。最终,性格刚烈的扶苏在接到诏书后自尽,蒙恬被囚禁。
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彻底改变了秦朝命运。赵高凭借过人胆识和权谋手腕,以微末之身完成惊天逆转。然而他机关算尽,却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段历史警示后人:权力交接的疏忽,往往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