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巴勒斯坦目前确实没有国家统一指挥、具备完整现代军事体系的正规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境内没有武装力量 —— 实际格局更接近 “群雄割据”:多个派系各自掌控地盘、独立运作,装备水平与战斗力相差悬殊,既无法形成合力,更难以对抗军事强国以色列。
巴勒斯坦 “无正规军” 的现状,并非偶然,而是近百年历史纠葛与内部矛盾叠加的结果。
1. 建国失败:从 “错失机遇” 到 “领土缩水” 的恶性循环
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1947 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第 181 号决议)中,明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国(约 1.52 万平方公里)与阿拉伯国(约 1.15 万平方公里),且规定阿拉伯国可在建国后自主组建国防力量。但当时的巴勒斯坦阿拉伯社群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均拒绝接受该决议 —— 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 “分治方案损害阿拉伯人利益”,随即联合出兵干预,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的失败,成为巴勒斯坦命运的转折点:犹太国(以色列)不仅站稳脚跟,还占领了分治方案中划归阿拉伯国的部分领土;而巴勒斯坦阿拉伯国最终未能建立,领土控制权分散在约旦、埃及等国手中。
此后数十年,巴勒斯坦又先后经历 1956 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 年六日战争、1973 年十月战争等多次冲突,领土持续被蚕食 —— 到 2023 年,巴勒斯坦实际控制区仅包括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约 5884 平方公里,其中还包含大量以色列定居点与军事管控区)和加沙地带(约 365 平方公里),总面积不足原分治方案中阿拉伯国领土的 1/4。领土破碎、主权不完整,直接导致 “组建统一国防军” 失去了基本的地理与政治基础。
2. 内部分裂:派系纷争让 “统一军队” 沦为空谈
即便在 1988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宣布成立 “巴勒斯坦国” 后,内部派系的分裂仍让 “正规军” 构想化为泡影。目前巴勒斯坦境内有超过 8 个主要武装组织,核心矛盾集中在 “温和派” 与 “激进派” 的理念冲突:以法塔赫(Fatah)为代表的温和派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巴以问题,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以哈马斯(Hamas)、杰哈德(PIJ)为代表的激进派则坚持 “消灭以色列、恢复全巴勒斯坦领土”,拒绝任何妥协。
这种理念分歧不仅体现在政治主张上,更演变为武装冲突:2007 年,哈马斯与法塔赫在加沙地带爆发大规模火并,最终哈马斯完全控制加沙,法塔赫则退守约旦河西岸 —— 两地形成事实上的 “分裂治理”,连行政体系都无法统一,更遑论组建由中央指挥的正规军队。如今,各派系武装更像是 “地方军阀”,优先维护自身利益,而非巴勒斯坦整体诉求。
尽管没有正规军,但以下 4 个派系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核心,其规模、装备与战术风格差异显著,也直接决定了巴以冲突的 “不对称” 属性。
1. 法塔赫(Fatah):“国际承认” 下的 “治安型武装”
作为巴解组织的主流派别,法塔赫长期得到国际社会(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的承认,也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相当于 “临时政府”)的核心力量,控制约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如拉姆安拉、伯利恒)。其武装力量名义上称为 “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总兵力约 4 万人,分为警察、准军事部队等,但本质仍是 “轻装民兵”。
装备上,法塔赫以苏联 / 俄罗斯产的老旧轻武器为主:包括 AK-47 突击步枪(多为上世纪 70-80 年代生产)、RPG-7 火箭筒(射程不足 1000 米,破甲能力有限),部分部队配备二手的手枪与机枪,完全没有坦克、装甲车、战机等重武器;
战术上,其主要任务是维持约旦河西岸的治安(如防范派系冲突、打击小型犯罪),而非与以军正面作战 ——2002 年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中,法塔赫武装曾与以军交火,但因装备落后、缺乏战术配合,往往 “交火半小时就溃散”,此后便极少主动与以军对抗,甚至在部分情况下会配合以色列 “打击激进武装”(如杰哈德),以换取以色列对其控制区的 “有限宽松”。
2. 哈马斯(Hamas):加沙的 “实战派地头蛇”
1987 年成立的哈马斯,凭借 “反对以色列、争取巴勒斯坦独立” 的激进主张,在加沙地带获得广泛支持,并在 2006 年巴勒斯坦议会选举中获胜。其核心武装力量为 “卡桑旅”(Al-Qassam Brigades),虽名义上仅约 3000 名骨干成员,但加上外围志愿者,实际可动员兵力约 1.5 万人,是目前巴勒斯坦战力最强的武装组织。
哈马斯的优势在于 “实战经验丰富” 与 “战术针对性强”:其标志性武器是 “土制火箭弹”—— 以钢管、煤气罐为原料,填充炸药后制成,虽精度极差(射程 10-20 公里的 “卡桑 - 3” 火箭弹,误差可达数百米),但胜在成本低(单枚成本约 800-1500 美元)、产量大,截至 2023 年,哈马斯累计向以色列发射超 1.1 万枚,虽对军事目标打击有限,却能有效威慑以色列平民;
更令以色列头疼的是其 “地下隧道网”—— 加沙地带地下遍布数百条隧道,部分深度达 20 米,可用于渗透以色列境内、运输武器与人员,2006 年哈马斯曾通过隧道绑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迫使以色列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此外,哈马斯还从伊朗获得少量 “制式武器”,如 “巴塔尔” 反坦克导弹(可击穿部分以军装甲车装甲)、“努尔” 短程导弹(射程约 130 公里),虽数量有限,却能对以色列纵深目标构成威胁。
不过,哈马斯的战力仍局限于 “游击战”:24 年间,其通过自杀袭击、火箭弹袭击、隧道渗透等方式,累计造成以色列 1365 人死亡(含平民与士兵),但从未在正面战场击败过以军正规部队。
3. 杰哈德(PIJ):“极端主义小分队”
比哈马斯更激进的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成立于 1981 年,主张 “通过武装斗争彻底消灭以色列”,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甚至不认可法塔赫与哈马斯的 “有限妥协”(如哈马斯曾与以色列达成短期停火协议)。
杰哈德规模较小,核心成员仅千余人,装备比哈马斯更简陋(以 AK 步枪、自制爆炸物为主),但擅长 “精准袭击”:其成员多接受过简易的爆炸物制作与狙击训练,常针对以色列士兵、定居点平民发动 “点对点” 袭击,如 2022 年曾在约旦河西岸用狙击枪击杀以色列士兵,2023 年在加沙向以色列城市发射火箭弹。
不过,由于规模小、缺乏后勤支持,杰哈德的袭击多为 “零星行动”,难以形成持续战力。
4. 人民阵线(PFLP):“老牌游击队” 的衰落
成立于 1967 年的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是巴勒斯坦历史最悠久的左翼武装组织,信奉马克思主义,曾以 “激进战术” 闻名 ——1968 年策划劫持以色列航空公司航班,1970 年劫持多架西方航空公司客机并在约旦机场焚毁,一度震惊世界。
但如今的 PFLP 已大幅衰落:因理念陈旧(坚持 “武装斗争优先” 却缺乏群众基础)、资金匮乏,其兵力不足 500 人,装备以老旧的步枪、手榴弹、路边炸弹为主,战术也局限于 “冷枪冷炮”(在约旦河西岸公路旁伏击以色列车辆)。近年来,PFLP 更多是 “象征性存在”,仅偶尔与杰哈德联合发动小规模袭击,影响力远不如前。
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武装与以色列的装备差距已到 “代际级别”:以军 “野小子” 特种部队(Sayeret Matkal)的单兵装备价值约 50 万美元,包含战术头盔(带夜视仪与通讯设备)、防弹衣(可抵御步枪子弹)、高精度狙击步枪(射程超 1000 米)、战术平板电脑(实时接收情报);而哈马斯骨干成员的平均装备成本不足 500 美元,仅能勉强配备一把 AK 步枪、少量子弹与简易弹药带,连基本的防弹背心都难以普及。
巴以冲突中,“以强巴弱” 的格局从未改变 —— 即便巴勒斯坦武装多次发动袭击,也从未在战略上对以色列构成威胁,核心原因在于双方在军事体系、资源储备、技术能力上存在 “全方位差距”,这种差距远非 “斗志” 或 “战术” 能弥补。
1. 装备代差:“现代军队” 与 “游击队” 的天壤之别
以色列作为中东军事强国,拥有完整的 “现代化军事体系”,其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而巴勒斯坦武装的装备仍停留在 “二战后初期” 水平,两者的差距堪称 “代际碾压”。
以军的核心优势体现在 “立体作战能力”:防空领域,“铁穹” 防空系统可拦截短程火箭弹与导弹,官方公布的拦截率超过 90%——2021 年加沙冲突中,哈马斯发射超 4300 枚火箭弹,仅约 10% 突破拦截,且多数未击中关键目标;
地面作战中,以军装备的 “梅卡瓦 - 4” 主战坦克,配备 “ Trophy 主动防护系统”(可拦截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120 毫米滑膛炮(射程超 3000 米),还有 “纳美尔” 重型装甲车(可搭载 10 名士兵,防护能力堪比坦克),而巴勒斯坦武装最有效的反装甲武器是 “巴塔尔” 反坦克导弹,仅能击穿约 400 毫米厚的装甲,面对 “梅卡瓦” 的主动防护系统,命中率不足 20%;
空中力量方面,以军拥有约 600 架军用飞机,包括 F-35 隐形战机(可实现 “隐身突防”)、“苍鹭” 无人机(续航超 30 小时,可执行侦查与精确打击任务),而巴勒斯坦武装没有任何战机,甚至连防空武器都极其匮乏 —— 仅有的少量肩扛式防空导弹(如 SA-7),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产品,根本无法威胁以军战机。
反观巴勒斯坦武装,装备几乎全靠 “拼凑”:火箭弹是 “土法制造”,用钢管焊接后填充化肥与炸药,不仅精度差,还常出现 “哑火”(据联合国报告,加沙武装的火箭弹哑火率超 30%);
轻武器多为 “二手货”,AK-47 步枪多是上世纪 70 年代从叙利亚、黎巴嫩走私而来,部分枪支因保养不当,连连续射击都难以保证;所谓的 “重武器”,不过是用水泥封装炸药制成的 “简易炸弹”,仅能对民用车辆或轻型装甲车造成伤害,面对以军的重型装备完全 “无能为力”。
2. 后勤崩盘:封锁下的 “资源绝境”
巴勒斯坦武装的后勤体系,堪称 “世界最脆弱的军事后勤之一”—— 加沙地带的封锁与约旦河西岸的管控,让其连基本的武器维修与弹药补给都难以保障。
加沙地带自 2007 年哈马斯掌权后,便遭到以色列与埃及的 “全面封锁”:以色列控制加沙的空中、海上通道与陆地边境口岸(如埃雷兹口岸、凯雷姆沙洛姆口岸),埃及则控制南部的拉法口岸,两者共同限制物资进入 —— 除了食品、药品等基本民生物资(且需以色列审批),武器、弹药、建材、电子元件(可用于制造爆炸物)等 “敏感物资” 被严格禁止。
巴勒斯坦武装要获取武器,只能通过 “地下走私隧道”—— 从加沙南部边境向埃及西奈半岛挖掘隧道,走私步枪、子弹、火箭弹零件等,但这种方式效率极低:一条隧道直径仅 1-2 米,一次最多运输 10 支步枪或少量弹药,且容易被以色列发现(以军在边境部署地下传感器与无人机,可监测隧道挖掘动静);2013 年后,埃及加大对西奈半岛走私隧道的打击,加沙的武器走私量下降超 70%,导致哈马斯的火箭弹库存一度 “仅够维持 10 天袭击”。
即便获得武器,维修与保养也是难题:由于缺乏原厂零件,巴勒斯坦武装只能 “拆东补西”—— 用汽车发动机零件维修火箭弹发射架,用民用电线连接爆炸装置,导致武器故障率极高;弹药方面,自制火箭弹的炸药纯度不足(多为化肥与炸药混合),威力比军用火箭弹低 50% 以上,且无法批量生产,只能 “手工制作”,一名熟练工人一天最多制作 2 枚火箭弹,远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而以色列拥有完整的 “军工体系”:国内有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埃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 Systems)等知名军工企业,可自主生产坦克、导弹、无人机、子弹等几乎所有军事装备,且能从美国获得大量军事援助(2021-2025 年美国对以军事援助达 380 亿美元),后勤补给 “源源不断”—— 以军士兵每人可配备 3 个弹药基数(约 300 发子弹),坦克部队可随时获得燃油与炮弹补给,完全无需担心 “弹尽粮绝”。
3. 训练悬殊:“专业军队” 与 “速成民兵” 的差距
现代战争中,士兵的训练水平直接决定战力,而巴勒斯坦武装与以军在训练上的差距,比装备差距更 “致命”。
以色列实行 “全民义务兵役制”:男性公民需服役 3 年,女性需服役 2 年,退役后还需每年参加 1-2 次 “预备役训练”,确保战斗力不退化。
以军的训练极其严格:基础训练包括 6 个月的体能与战术训练(如沙漠行军、城市巷战、格斗技能),特种兵训练(如 “野小子” 部队)则长达 1 年,淘汰率超过 90%—— 训练内容涵盖狙击、爆破、情报搜集、敌后渗透等,且注重 “实战化”:士兵会在模拟加沙城市的训练场进行演习,模拟与巴勒斯坦武装的巷战,甚至会扮演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训练应对火箭弹袭击与隧道渗透的战术。
而巴勒斯坦武装的 “训练” 更像是 “速成教学”:由于缺乏训练场地与专业教官,哈马斯对新成员的训练仅持续 3-7 天,内容仅限于 “如何操作火箭弹发射架”“如何埋设简易炸弹”“如何使用 AK 步枪射击”,完全没有战术配合、体能训练、应急处理等内容 —— 一名哈马斯成员回忆:“我们只学了怎么扣动扳机,没人教我们遇到以军无人机该怎么隐蔽,也没人教我们如何与队友配合进攻,遇到以军进攻,只能各自逃跑。”
更关键的是,巴勒斯坦武装缺乏 “指挥体系”:以军有从总参谋部到营级的完整指挥链,可通过卫星通讯、战术电台实现 “实时指挥”,而巴勒斯坦武装的指挥多靠 “口头传达” 或 “对讲机”(容易被以军监听),连排级以上的协同作战都无法实现 ——2021 年加沙冲突中,哈马斯曾试图组织 50 人规模的 “隧道渗透行动”,但因指挥混乱,部分成员走错隧道方向,部分成员被以军传感器发现,最终仅 3 人成功渗透,还未抵达目标就被以军击毙。
4. 情报劣势:“透明战场” 下的被动挨打
现代战争中,“情报制胜” 已成共识,而巴勒斯坦武装在情报能力上的 “空白”,让其在与以军的对抗中 “处处被动”。
以色列拥有中东最强大的 “情报网络”:对外有摩萨德(Mossad),可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情报,甚至能获取巴勒斯坦武装的高层通讯;对内有辛贝特(Shin Bet),负责监控巴勒斯坦地区的武装活动,在约旦河西岸与加沙部署大量监控摄像头、无人机与线人;此外,以军还拥有 “卫星侦查能力”——“地平线” 系列卫星可拍摄高清影像,实时监控巴勒斯坦武装的火箭弹发射点、隧道入口与武器库。
这种情报优势让以军能 “精准打击”:2023 年,以军通过情报锁定杰哈德在加沙的指挥官哈利勒・哈亚,仅用 1 枚无人机导弹就将其击毙,且未造成平民伤亡;2021 年冲突中,以军凭借情报摧毁哈马斯的 100 多个火箭弹发射点与 30 多条地下隧道,让哈马斯的战力 “瞬间减半”。
而巴勒斯坦武装的情报能力几乎 “为零”: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无法建立监控系统或卫星侦查能力,只能依靠 “人力侦查”—— 派成员伪装成平民,在以色列边境观察以军动向,但这种方式获取的情报既不及时也不准确,常导致 “误判”:2022 年,杰哈德曾根据 “线人情报”,认为以色列某定居点防御薄弱,发动袭击,结果遭遇以军埋伏,10 名成员全部被击毙。
巴勒斯坦武装的困境,本质是 “没有主权国家” 的困境 —— 当一个地区连完整的领土、统一的政权、自主的资源调配权都没有时,“正规军” 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们或许有坚定的斗志,有对抗强权的勇气,但在以色列的 “现代化军事机器” 面前,支离破碎的派系、匮乏的资源、落后的装备,让每一次反抗都充满悲壮。正如当地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我们左手在挡子弹,右手却在打自己人。”—— 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的封锁,共同将 “组建正规军” 的希望推向了遥远的未来。
如今,巴以冲突仍在持续,巴勒斯坦武装与以色列的战力差距并未缩小。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调解与支持,更需要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团结 —— 唯有先形成统一的政治共识,才能逐步构建起真正的国防力量,为 “巴勒斯坦国” 的建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