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24岁突然去世,留下四十多位后妃,8岁的康熙刚继位,根本没法掌控局面。
这些曾经的帝王之妻,最后到底落得啥下场?是被强制殉葬,还是被悄悄安置?今天咱们就把这段少有人提的清宫往事,好好说清楚。
1661年初春,顺治帝突然就没了。他死的时候才24岁,得的是天花,这病在当时根本没法治。
顺治当皇帝十七年,不算特别好色的君主,但后宫女人也不少,差不多有四十人,分别住在不同宫殿,各过各的日子。
顺治死讯传到后宫,只有一位“贞妃”主动殉了死,她是董鄂氏,但不是顺治最宠爱的那位董鄂妃。
她殉死,是因为她的家族想表忠心,也想消除顺治因为宠董鄂妃引发的朝廷议论,这只是个特例,不是啥制度要求。
贞妃殉死后,剩下的三十多位妃嫔开始被集中安排住处。她们住到了寿康宫、景阳宫这些地方,身份也从原来的“妃”“贵人”改成了“皇考遗嫔”,再也不能参加朝廷的朝会典礼。
内务府只给她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每个月让太监拿着账本,让她们签字领点银子,这点银子比她们当妃嫔时少多了。从这以后,她们就成了宫里的“隐妃”,没多少人再关注。
康熙二年(1663年),顺治孝陵的主殿和妃园寝一起完工启用。顺治用火化,骨灰装在密封的铜盒里下葬。那些陪葬的妃嫔,包括殉死的贞妃和其他早死的,棺材都排在陵墓两边,一共十七个,没一个立碑刻字的,只在内务府记了编号。
这些妃嫔,大多是早死或者殉死后很快装棺的,身份模糊,有的连姓啥都没记下来,宫里档案只写着“哪年进宫,啥等级”。她们最后的去处,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地方。
陵寝的布局,也能看出制度的不公平。皇后有碑、有祠堂、有祭祀,妃嫔没碑、没位置、没祭祀,只是“名义上陪葬”。皇帝的女人,陪葬的地位从来没被制度承认,只是为了“祖宗归在一起”和“死后有秩序”才这么安排。
康熙八年,十五岁的康熙开始自己管国事。这一年,他收拾了鳌拜,也开始整顿宫里的事。后宫制度要调整,最先被处理的,是那一批没什么用的顺治遗妃。
这批妃嫔年龄差得大,最大的快五十了,最小的才三十出头。她们大多没生过孩子,有的生了也早夭了,没法靠“太妃”“圣母”的身份获得优待。
康熙下了第一道关于后宫的命令,让这些遗妃都搬到长春宫去。长春宫在乾清宫西边,以前是太后住的地方,现在改成了“皇考遗妃安养所”,专门给这些遗妃住。
内务府给她们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吃的住的、每月发的银子都比以前少,没有赏赐,也不用向谁请安。
每天早上辰时(差不多七点到九点)吃饭,下午未时(差不多一点到三点)就关宫门,跟被关起来没两样。太监不能随便进出,宫女也很少,只够做日常打扫和送饭菜的活儿。
从这时候起,这批妃嫔就像被“封存”了一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扩建了宁寿宫区域,长春宫要改作别的用途,顺治的遗妃们又得搬家。这时候她们大多老得走不动路了。新搬的地方有医署、茶房、洗澡的地方,说是“养老”,其实就是在这儿等到死。
这年冬天,康熙亲笔写了批示:以后不给顺治的遗妃封更高的位分,也不用向她们请安,更不许现在的妃嫔去看她们,彻底把她们排除在后宫制度之外。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些遗妃在宫里连个正经封号都没有,户部档案里都叫她们“皇考未册遗嫔”,没有独立身份,死了也不能进祭祀的名单,只能在内务府的账上记一笔“当年去世”。
她们里的有些人,到死都没再被人叫过名字。
康熙晚年,去孝陵祭祀的时候,礼仪里再也不提具体的妃嫔名字,只笼统地叫“皇考旧配妃室”。没有名字,没有仪式,就这么一笔带过。
康熙六十一年,他去世的时候,没让任何妃嫔陪葬,还明确废除了殉葬制度。
从这以后,清朝后宫就有了新规矩:妃嫔不用给皇帝殉葬,也不用埋进皇帝的陵墓。顺治朝的贞妃,成了清朝最后一位主动殉死的皇妃,而其他顺治遗妃,成了制度变革里被安静安置的人。
现在清东陵还在,可那些妃嫔的碑刻早就找不到了。孝陵的妃园寝只剩个大概样子,碑文都掉光了,没法查考。
那一排坟头下面,是十七个没法说话的人。她们曾经是皇帝的妻子,死后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在史料的小角落里,留下一点点模糊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