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先却为何卖不动?中国科技公司最缺的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9-27 22:00:22
0

技术领先却为何卖不动?中国科技公司最缺的是什么?

文 | 稻子 杨艳

2023年,一家中国智能家居企业挺进欧洲市场,尽管技术大大领先于欧美竞品,但却遭遇了极为尴尬的市场反应:初期市场渗透率不足5%。深入分析后,发现“魔鬼”就在一个微小的细节中。

在欧洲,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38%习惯用手机APP控制家电,而这家智能家居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简单却本质的使用惯性,将国内那套“极简面板+APP控制”模式完全照搬过去,令作为欧洲智能家居消费主力的老年人群无所适从,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接受度。

随后,该企业将产品改造为“实体按键+语音控制+APP多模式”后,渗透率迅速提升至18%。

看似戏剧性的一跌一涨之间,却揭示了一个众多中国科技公司出海面对的共同课题:在全球化竞争时代,作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核心纽带,营销早已经不是销售的“附属品”,更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满足市场需求并为企业带来盈利的综合管理过程。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推销”范畴,上升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战略职能。

PART 01

技术优势为何没能转化为市场胜势?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2024全球科技企业营销白皮书》显示,中国传统科技公司设立独立营销战略部门不足百分之三十,反而有接近百分之三十的研发负责人认为“营销是销售端的附属工作”。这种“重研发轻营销”的思维定式,正成为科技企业从“技术领先”迈向“市场领先”的核心障碍。

为何如此?首要根源在于企业领导者认知层面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技术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

某工业软件企业曾凭借领先的CAD内核技术占据中国高端市场较高份额,却因长期依赖“技术参数手册”式推广,忽视客户实际应用场景需求,在2023年被西门子以“场景化解决方案+行业KOL背书”策略抢掉一半市场份额。

事实上,Gartner调研显示,在72%的B端客户采购决策中,“技术适配性”仅排第三,前两位分别是“行业案例验证”和“服务响应速度”。

误区二:营销就是广告投放

某消费级无人机企业斥资上亿元投放电梯广告,却未同步搭建体验场景,广告转化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大疆通过YouTube博主Casey Neistat的极限运动航拍视频,将无人机4K影像技术转化为“沉浸式创作工具”认知,使技术优势在场景化营销中得到完美呈现,全球市占率超7成。

误区三:研发与营销割裂

拥有深厚技术底蕴的摩托罗拉在发展后期逐渐陷入自我封闭的“技术孤岛”文化,致使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铱星计划”,因过度追求技术完美而忽视实际用户需求和成本可控性,最终商业溃败,成为技术理想主义失利的典型。最为致命的是,在智能手机兴起之际,公司仍沉溺于过往明星机型的成功,未能敏锐把握市场演变趋势,产品开发滞后,最终在行业剧变中失去领先地位。

而名不见经传的传音手机在非洲及全球新兴市场的崛起,则深刻诠释了研发与营销深度协同的市场力量。它并非依靠单一的技术领先或营销攻势,而是通过一套将市场洞察嵌入产品定义、让技术方案直接回应消费痛点的系统性能力,打破了“研发与营销割裂”的困境。包括:针对非洲多运营商推出双卡乃至四卡手机;针对深肤色人像拍摄难题,开发“巧克力色”美颜算法;针对非洲地区电力供应不稳,推出超长续航手机;建立从销售终端到研发团队的即时反馈链路,通过覆盖广泛的线下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收集用户反馈,快速指导产品迭代。

PART 02

中国科技公司出海的四大营销短板

中国智能家居企业欧洲出海所经历的市场波折,暴露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化营销中普遍存在的四大短板。

1

营销前置性不足

将营销视为产品出厂后的推广工具,而非产品定义前的需求洞察入口。直接沿用国内“极简面板+手机APP控制”模式,未能洞察欧洲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APP操作复杂度的排斥和“直观操作”、“实体反馈”的强大惯性。这种“先产品、后市场”的逻辑,本质是营销放弃了“需求定义权”。

而成功的案例则诠释了营销驱动产品定义的价值。海信发现欧洲消费者不仅关注冰箱的保鲜功能,更追求厨房的互动中心和娱乐体验,洞察到“厨房场景智能化”的潜在需求。在推出智能大屏冰箱时,确立了“大屏”作为家庭信息娱乐和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的定位,而非简单复制国内产品。这也印证了,营销前置的本质,是让市场洞察成为技术创新的指引。

2

本地化营销能力薄弱

中国科技公司全球化营销常陷入“表面本地化”误区——将APP界面翻译成当地语言、调整产品插头规格,就认为完成了“本地化”,却忽视文化差异背后的使用场景与行为习惯差异。本土化运营深度不足、策略浮于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当地文化、消费习惯与复杂渠道体系等。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实施后,60岁以上用户拒绝APP授权的比例达45%。营销的核心价值是“将产品功能转化为本地化场景价值”,而在此案例中,该企业既未针对欧洲老年人的“安全需求”设计营销话术,也未针对隐私顾虑提供解决方案,导致产品功能与用户场景需求完全错位。

3

用户分层与需求匹配失效

中国科技公司出海时易犯“大市场思维”错误——将“欧洲市场”等同于“所有欧洲用户”,未通过营销手段进行用户分层。

案例中,企业忽视了欧洲人口老龄化趋势正为智能家居市场带来重要的增长动力。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平均占比已超过20%。针对银发群体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已成为重要的增量市场和行业共识,促使企业更加关注产品的易用性和场景化服务。

4

营销与销售的反馈闭环断裂

该企业初期渗透率不足5%的销售数据,本应成为营销与产品优化的“预警信号”,但因缺乏“营销-销售”的反馈机制,未能及时调整策略。

本质是中国科技公司常将“营销”与“销售”视为“两个平行环节”,却忽视销售数据是营销洞察的“二次验证”。

要修复营销与销售反馈闭环,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敏捷运营能力。当营销能指导销售,而销售反馈又能反哺营销与产品改进时,企业才能在复杂的海外市场实现有效增长。

PART 03

营销+产品+销售

是“挖掘-载体-验证”需求的闭环

营销挖掘需求、产品承载需求、销售验证需求,再通过销售反馈反哺营销与产品优化——这是一个围绕“需求”相互驱动的商业闭环。而这一闭环的起点,则是营销。

第一,营销是产品设计的“需求入口”:没有营销的精准洞察,就没有产品的价值锚点。

现代营销的核心职能是通过“用户调研、场景分析、竞品对标”挖掘目标市场的“未被满足需求”,为产品设计提供“价值锚点”。产品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用户需求的具象化”,营销则是连接“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的桥梁。、

营销作为“需求入口”,无论是通过深度的用户访谈、精准的数据分析,还是对社会情绪和场景的把握,决定了产品价值锚定的精准度。一个成功的产品,往往是营销思维与研发思维从源头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对人性、社会和场景深刻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二,产品是营销的“价值载体”:没有产品的“需求适配”,营销就是“无的放矢”。

营销传递的“用户价值”,最终须通过产品落地——若产品无法满足营销挖掘的需求,再精准的推广话术也无法打动用户。

产品设计是营销的“底气”,只有产品真正适配需求,营销才能“言之有物”。

第三,产品销售是“营销+产品”的“验证与反馈闭环”:没有销售的“数据反馈”,三者无法持续优化。

销售不是“营销与产品的终点”,而是“下一轮迭代的起点”——销售数据能精准反映“营销洞察是否准确”、“产品设计是否适配”,进而推动两者优化。

正如亚马逊的“飞轮理论”所揭示的——销售数据反馈用户需求,营销基于需求优化选品方向,产品团队根据方向开发新品,新品的成功又进一步加速销售增长,由此形成一个驱动业务持续增长的强大闭环。

PART 04

科技公司营销战略重构的四大路径

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科技公司亟需进行营销战略重构,实现从“技术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

一是技术叙事:从参数罗列到价值共鸣

华为Mate60系列的非对称营销,将“7nm麒麟芯片”技术突破转化为“中国科技自主”的情感符号,通过用户自发传播的“拆机验证”、“卫星通话实测”内容,形成超50亿次社交媒体曝光。其核心逻辑是“技术痛点、社会情绪、产品解决方案”的三层绑定:针对“高端芯片卡脖子”的产业焦虑,以“华为回来了”的传播口号,将产品购买行为升华为“支持国产科技”的集体行动。

对于B端科技企业,技术叙事需聚焦“降本增效”的实际价值。如阿里云向制造业客户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时,不强调“每秒百万级数据处理”等参数,而是以“在设备维护阶段可降低30%的人员投入,检修成本降低20%”“每年节省生产成本约1500万元”等案例,让技术价值可感知、可量化。

二是用户共创:从被动接受者到价值共建者

小米早期通过“米粉社区”实现研发与营销的深度融合:雷军带领团队通过论坛招募了100位核心用户(被称为“100个梦想的赞助商”),让他们深度参与系统的测试和迭代;要求工程师高频度、直接地在社区中回复用户反馈,每月邀请米粉参与MIUI系统功能投票,形成“橙色星期五”更新机制。这种参与式共创不仅使小米获得了极高的用户忠诚度和活跃度,更催生出长截屏、老人模式等爆款功能。

在ToB领域,用户共创同样有效。西门子数字孪生技术在推广时,联合宝武钢铁共建“智能钢厂示范线”,将宝武的生产痛点转化为技术迭代方向,最终形成的解决方案在钢铁行业内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为同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三是全球化适配:本土化运营与技术标准输出

大疆在欧美市场的成功,源于“技术标准+本土内容”的双重布局:一方面通过参与制定FAA商业无人机操作规范,将产品技术参数转化为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与当地农场主、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打造“无人机农业植保”、“电影航拍”等本土化案例。

四是组织架构:从“销售附属”到“战略引擎”

实践证明,当营销能够前瞻性地定义用户价值、高效地统筹全局资源、并系统地赋能业务转型时,它就不再是销售附属,而是驱动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核心战略引擎。

这一蜕变的本质是企业从“以产品为导向”的推销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管理思维。而这种转变需要最高管理层的战略决心、配套的权责体系再造以及贯穿全链路的能力支撑。

PART 05

构建营销+产品+销售协同机制的三大关键

中国科技公司出海的真正困境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将技术有效转化为目标市场认可的用户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营销+产品+销售协同机制。其中包含三个关键点

一是建立“技术营销ROI”体系

企业改变过去仅关注广告点击量或媒体曝光度的做法,转而深度追踪“技术认知度→产品试用率→客户留存率”的全链路深度转化,这不仅能让营销的价值变得可衡量,更能反向指导营销策略的优化,将资源集中于最能驱动业务增长的关键活动上。

二是搭建“行业生态联盟”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组建生态联盟的核心优势在于产生协同效应和信任背书,其所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整个生态的成熟度与可靠性。这种集体营销能极大降低终端客户的决策风险,同时使联盟内每个成员的获客成本大大降低。

三是培育“技术营销复合型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能将深奥的技术术语“翻译”成客户能感知的业务价值,更能从市场视角反向影响技术研发的方向。优秀工程师转岗的营销人员,因其深刻理解技术边界与客户痛点,所提出的营销方案往往更接地气,落地成功率也更高。他们是确保“技术营销ROI”体系有效运转和“生态联盟”高效协作的关键人力资本。

结语

“技术领先却市场受阻”的悖论,其根源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价值传递的结构性缺失。在全球化竞争深水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单纯的技术领先,转向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用户价值、将产品功能融入场景痛点的系统化营销能力。

中国科技公司的真正分水岭,将不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能否以用户为中心,完成从“技术供应商”到“价值共创者”的战略提升。唯有让营销成为驱动研发与销售的战略引擎,方能将技术领先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优势。

本文特别感谢刘雨菲老师、农燕老师在“研究框架/核心观点”方面提出的宝贵建议,使本文获益良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普教程!拼三张房卡链接在哪买... 微信游戏中心:橘子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848800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信...
科普教程!微信里面炸金花房卡在... 微信游戏中心:新蓝鲸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3390336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
科普教程!微信里上玩拼三张购买... 微信游戏中心:新大海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55051770】,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
科普教程!微信链接牛牛房卡怎么... 微信游戏中心:新世界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848800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微...
科普教程!微信牛牛房卡链接在哪... 微信游戏中心:牛至尊在哪里买打开微信,添加客服【33903369】,进入游戏中心或相关小程序,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