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头孢让医生经历惊魂2小时
“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
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教授在个人公众号发文,记录了自己因服用头孢菌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一段惊险经历。
事件发生在9月21日,谭医生因感冒加重、咽喉不适,未前往医院,而是依据以往经验自行在家服用了一粒头孢菌素。服药后不久,他感到“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头特别胀”,家人发现他“脸都紫了”。
情急之下,儿子骑电动车将他送往仅1.2公里外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在抢救室,医护人员立即为他接上心电监护、抽血检验,并紧急注射了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苯海拉明。两个多小时后,谭先杰的面色逐渐恢复,皮疹也基本消退。第二天,他照常上班,除略感疲倦外并无其他不适。
◎头孢类抗生素。/ 图:123rf
头孢类抗生素在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中位居首位,种类繁多,目前已发展至第五代,常见品种包括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洛林等。
然而“是药三分毒”,头孢类药物可以引发不可预测的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化学药中排名第一,而头孢类抗生素又在抗菌药中位列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席专家凌锋教授也曾有类似遭遇。她在服用一片头孢呋辛酯后陷入昏迷,情况危急,与谭教授的经历如出一辙。当时抢救医生用上了所有治疗措施:肾上腺素半支肌注x2,建立两条静脉通道,10毫克地塞米松静注,苯海拉明静注,葡萄糖酸钙1支静注,才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为什么两位专家都会发生如此严重的药物过敏?
“大难”之后的凌锋教授反思发现,应该是服药前一晚应酬饮用了少量红酒,导致“头孢+酒精”引发了致命的双硫仑样反应。
而谭先杰教授此次并未饮酒,且过去多次服用头孢菌素均未出现问题,但这次却中招了。他推测, 除了随年龄增长过敏可能性增加、药物批次不一样外,部分原因是近期身体劳累有关。
事后,谭先杰将这段经历整理成文发布在公众号上,提醒公众警惕药物过敏,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
文章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大量读者留言表示“这个科普太有必要了,的确是认知盲区”,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身或亲友的药物过敏经历。
◎网友谈药物过敏。/ 图:网络截图
谭教授的文章在医疗圈内也激起热烈讨论。 有同行在留言区提出疑问:在药物过敏抢救中,为什么没有使用一线药物肾上腺素?
据介绍,肾上腺素是医院必备的关键抢救用药。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肾上腺素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药物,因其可迅速缓解喉头水肿、解除支气管痉挛、升高血压,显著降低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双相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并加快恢复速度。
有国内研究显示,在严重过敏反应的急诊处理中,约70%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而仅26%使用肾上腺素,即使在重症患者中,肾上腺素的使用率也仅为34.6%左右。
从谭先杰教授的发病过程来看,他发生过敏后出现了强烈濒死感、全身皮疹、心率高达170次/分、咽喉堵塞感、面色变成酱猪肝颜色等症状,符合《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下称《指南》)中关于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图: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
严重过敏反应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该《指南》建议,对于 Ⅱ 级及以上的严重过敏反应患者,肾上腺素是救治的首选药物。而且应在患者被确诊为Ⅱ 级及以上的严重过敏反应后尽早使用,以预防并缓解气道粘膜水肿,从而避免气道阻塞。
我国《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也明确指出,肾上腺素应在确诊或高度怀疑严重过敏反应时立即肌肉注射。
不过,根据《指南》中的过敏程度分级标准,当时谭先杰的血压并未明显下降,其实没有完全达到Ⅱ级严重过敏的标准。临床实践中,医生评估过敏严重程度时,通常会重点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是否出现明显的休克体征。
◎严重过敏反应的分级标准。/ 图: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
谭先杰教授在文章评论区也对“未使用肾上腺素”的疑问作出回应。据参与抢救的医生反馈,因谭先杰的血压相对平稳,因此选择了苯海拉明抗过敏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谭医生对同行质疑进行回应。/ 图:谭先杰医生公众号
糖皮质激素虽属严重过敏反应的二线用药,但在谭先杰当时的情况下,抗过敏药联合激素治疗并加强监护,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急诊专家强调,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在几分钟内导致呼吸或心跳骤停,甚至死亡,必须及时评估、迅速治疗,医务人员在面对任何药物过敏时,都不可掉以轻心。
近年来,我国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公众认知不足、救治不及时、用药不规范等问题,仍使许多患者错失黄金抢救时机。谭医生所幸被儿子及时送到了医院,又得到同事的专业及时救治,但不是每位头孢过敏休克的患者,都能如此幸运。
珍惜生命,拒绝滥用抗生素!
作者|葵葵
排版|深深
封面|123rf
首图|谭先杰医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