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印度网友发出“要是我们的该多好”的灵魂拷问,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做梦是人类的宝贵天赋,但在大白天把梦话说得这么情真意切,就显得有几分可爱了。
原来咱妈在9月22号,发布了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起降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总共3款舰载机的长视频。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装备电磁弹射器的航空母舰,弹射起飞第一架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截止2025年9月22日美国福特号依然无法成功弹射起飞F35C,因为F35C太重弹不动)。
然后这视频很快被转载到了外网,就有了印度网友这酸溜溜的神奇问题。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是把重型、中型隐身、特种预警机挨个儿“biu”的一声送上了天。
这背后藏着的东西,可不是一句“如果是我们的”就能想象出来的。
这事儿表面看是一条弹射轨道,几架飞机,实际上背后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咱们搞这个,不是为了跟谁比酷炫,是真的被逼出来的。
几十年前人家有航母,咱们只能在岸边看着。
后来想买点技术,人家要么不开门,要么开天价。
一个美国网友说得实在:“当你被排除在所有俱乐部之外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建一个更高级的。”
从无到有从蒸汽到电磁,这条路没有捷径。
每一颗螺丝钉,每一行代码,都得自己来。
这是一种“不出这口气睡不着觉”的执念。
有人觉得,这不就是砸钱嘛,谁不会?
有个越南网友就留言,带着点酸味儿:“只要有钱,什么奇迹都能发生。”
这话就说得外行了。
钱能买来设备,但买不来几代人的知识积累和全产业链的配合。
电磁弹射这玩意儿,涉及到的新材料、储能、电力控制,哪个不是硬骨头?
电磁弹射听着就俩字儿“电”和“磁”,但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顶级材料学、储能技术和电力分配能力。
就像一位西班牙网友评价的:“这是系统工程的胜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钱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咱们的思路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福建舰这次一上来,就是“三件套”:踹门的歼35、带刀护卫歼15T、还有空中大脑空警600。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设计之初,想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而不是某个单点技术的突破。
这种通盘考虑、谋定后动的思维习惯,其实刻在咱们骨子里。
小到做生意要考虑上下游,大到修条铁路要规划整个经济带。
一个法国网友就感慨:“中国总是在我们还在争论方案A还是方案B的时候,已经把ABCDE都做成了预案。”
说到底从辽宁舰的滑跃起飞,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变化的不仅是起飞方式,更是咱们的心态。
我们不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解决自己的问题,打造保卫自己和平发展的盾牌。
最新的数据显示,咱们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64%,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福建舰这样的项目,在默默地积蓄力量。
这股力量,源自于“不想再被卡脖子”的痛感,也来自于“必须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清醒。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印度朋友的“梦想”,或许我们该告诉他,别光羡慕结果,要不先看看咱们走过的路?
当然这条路,估计他们也未必想走一遍。
大家觉得咱们的下一艘航母,会是什么样的惊喜呢?
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