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引发争议:以色列的愤怒与全球博弈
9月下旬,欧洲多国接连做出重大外交决策——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国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合法地位。这一举动被许多国际观察家视为“迟到的正义”,认为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长期诉求的回应。然而,以色列政府却将此视为“政治背叛”,反应异常激烈。
以色列的强烈反对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迅速发表声明,指责这些国家的决定是“对恐怖主义的奖励”,并威胁将采取“外交报复措施”。随后,以色列驻华使馆也发布声明,详细列出三大反对理由,试图解释其立场。但这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让我们逐一分析。
理由一: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哈马斯?
以色列的第一条理由直指哈马斯。他们指出,在西班牙等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后,哈马斯高层立即将此称为“10月7日袭击以色列的胜利成果”,甚至将其归功于“烈士的鲜血”。以色列认为,这种表态无异于将暴力行为“正当化”,可能鼓励更多极端组织效仿。
确实,哈马斯被美国、欧盟等列为恐怖组织,其武装行动曾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以色列担心,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国,可能间接助长哈马斯的势力。但问题在于,巴勒斯坦的政治格局并非由哈马斯完全主导。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控制约旦河西岸,与哈马斯长期对立。将整个巴勒斯坦国的承认等同于支持恐怖组织,是否过于片面?
此外,国际社会普遍强调,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其国家地位的认可,而非对哈马斯政权的背书。但以色列认为,在哈马斯公开“邀功”的背景下,这种界限已变得模糊。
理由二:和平只能通过谈判实现?
以色列的第二个理由是:巴勒斯坦建国必须通过双方谈判达成,而非单方面宣布。他们援引《奥斯陆协议》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强调和平进程应基于协商一致。
从历史来看,巴以和谈确实屡屡受挫。1993年以来的多次谈判均因领土划分、难民回归、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陷入僵局。2000年的戴维营谈判曾接近成功,却因分歧过大而失败。如今,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持续扩建定居点,巴方则认为以方缺乏诚意,导致谈判机制名存实亡。
欧洲国家的“先承认”策略,或许是对和平进程长期停滞的无奈之举,试图以外部压力打破僵局。但以色列认为,这种做法破坏了既有的谈判框架,可能让巴勒斯坦更不愿回到谈判桌。
理由三:巴勒斯坦是否履行和平责任?
以色列的第三条理由聚焦于“责任”。他们指责巴勒斯坦方面未能履行和平义务,反而在煽动暴力、资助恐怖分子家庭,并藏匿武器。
这些指控并非毫无根据:巴勒斯坦部分教科书被指含有煽动性内容;巴权力机构向袭击以色列的“烈士”家属提供经济补偿;以色列军方在西岸的突袭中也查获过武器。这些行为确实削弱了巴勒斯坦的国际形象。
但现实情况复杂。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对加沙地带控制力有限,而西岸地区又长期受以色列军事行动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巴方能否完全履行责任?此外,若以“完美履行义务”作为建国标准,全球许多国家都需重新评估资格。
争议的核心:安全与尊严的博弈
以色列的立场基于一个根本逻辑:安全优先。他们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国必须确保其不会威胁以色列的安全。然而,巴勒斯坦人几十年来一直在等待国际社会的认可,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土地被占、生活被搁置。他们质问:为何自己的尊严必须取决于他人的安全感?
国际社会面临两难选择:既要防止恐怖主义借机得势,又不能永远剥夺一个民族建国的权利。承认巴勒斯坦国不应被视为对哈马斯的支持,也不应成为对以色列安全的挑战,但必须明确:任何政治进程都应以放弃暴力为前提,并为未来谈判留出空间。
结语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各方对“和平节奏”的争夺。以色列强调安全,巴勒斯坦追求国家地位,西方国家试图打破僵局,但每一步都可能触及另一方的底线。以色列的担忧值得倾听,但不能成为阻碍政治进展的借口。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在安全与希望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平不是单方面的胜利,而是各方共同承担风险、做出妥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