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拇指大小的生物为何频遭盗猎?
创始人
2025-09-24 11:40:38
0

它们是草原生态的守护者

不能让防止草原荒漠化的“功臣”受伤害

夏末夜深,4道黑影破坏栅栏潜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的禁牧草原。紫光灯扫过地面,4人用镊子和捕虫网搜寻着特殊“宝藏”——蒙古钳蝎。

这拇指大小的生物为何频遭盗猎?案件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生态警示与司法难题?

抓蝎者与护林员剑拔弩张

深夜,万籁俱寂,忽然草场主、护林员白某听到草原上有声动,便立即走近查看,发现穆某等4人在捕捉蒙古钳蝎。白某马上厉声喝止并驱赶,可对方并不理睬。无奈之下,白某只好打电话联系朋友,请其帮忙共同驱赶。听到白某给朋友打电话后,穆某也打电话,让朋友来支援。

一时间,场面僵持不下,双方发生激烈口角,继而发展为厮打和互殴,最终导致穆某一方有人面部受伤,经鉴定为轻伤二级。到案后,穆某交代,自己无业,此前就在贺兰山附近捕蝎。“一公斤能卖七八百元,很有赚头。”这次他更是带着一家四口,从宁夏跨省而来。

贺兰山是宁夏和内蒙古的界山,西坡大部分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附近便是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公安机关经现场侦查发现,大部分蒙古钳蝎已被放生,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但因涉及斗殴,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白某立案。

“他们把草场踩得乱七八糟,疯狂翻土、捕蝎,我看着真心疼。”白某说,这片草场连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古钳蝎是生态链里重要的一环,一只蒙古钳蝎每年能捕杀1万多只蝗虫等害虫。

不能“一诉了之”

该案被移送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承办检察官张顺和发现,案件虽小,却折射出生态裂痕,“如果简单起诉,草原伤痕和百姓心结怎么办?”

“蒙古钳蝎成年体长仅4厘米至6厘米,只能通过称斤来估算数量、固定证据。”阿拉善左旗公安局经侦大队队长赵平介绍,夏季夜晚,蒙古钳蝎活动最为活跃,也是非法猎捕案件的高发期。随之而来的八九月份,是蒙古钳蝎幼蝎的出生期,它们成熟期长,一般要2年至3年才能成熟,毒液含多肽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及镇痛作用。2021年,蒙古钳蝎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当时我一时冲动,没有及时报警而是喊了朋友,导致冲突发生,我很后悔。”白某因不当处置行为面临被起诉。而穆某虽未被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但其此前存在的破坏草原、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仍要接受处理。

于是,该院以“检调对接”为抓手,邀请值班律师参与,既讲法律后果,又分析生态意义。多轮沟通后,穆某说:“原以为抓几只蝎子不算什么,没想到会破坏草原生态,今后我愿意成为保护贺兰山的志愿者。”

今年8月13日,该院举行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以及听证员等人参加。听证会上,检察机关重点围绕是否对白某作不起诉决定,以及如何有效教育矫正穆某破坏生态的行为等问题,听取各方意见。与会各方经讨论,一致认为“司法不是‘一诉了之’,而是让生态‘破坏者’变成‘守护者’,这才是公平正义的最佳注脚”。

在多方见证下,双方当事人签订和解协议,握手言和,并表示将积极参与贺兰山生态保护活动。检察机关也对白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曾经剑拔弩张的抓蝎者与护林员握手言和,合力保护贺兰山生态,司法办案就应该不但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也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赵平对案件办理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斩断非法收购链条

“在此类破坏生态案件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捕蝎者多因经济原因参与,并非重点打击对象,真正需要斩断的是后端有组织的收购链条。”阿拉善左旗检察院检察官张彩虹告诉记者,今年7月,由该院提起公诉的一起非法收购野生蒙古钳蝎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叶某等2名被告人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

事情发生在2022年夏季,当时阿拉善左旗多部门联合执法,在叶某家中查获29.25公斤活体蒙古钳蝎,价值超3万元。一个多月后,警方再次查获0.755公斤干湿蝎子。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审查起诉,该院详细梳理交易明细,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今年7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二人均服判未上诉。

以该案为契机,阿拉善左旗检察院联动多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全面梳理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线索,督促公安机关向行政执法部门移交线索41条,其中28条被核查为行政案件,违法人员均受到处罚。

“有些案件虽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行政违法同样需要被惩处。”张彩虹表示,该院通过“刑事打击+行政监管”双轨模式,实现对野生动物保护全链条、无死角。

小贴士

蒙古钳蝎

蒙古钳蝎是草原生态链及荒漠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控制种群与减少虫害方面,蒙古钳蝎能控制其他小型动物种群数量,一只蒙古钳蝎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1万余只,有效减少害虫对荒漠地区植被的危害,防止草原荒漠化,维持草原植被健康生长。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蒙古钳蝎通过捕食小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助力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系统失衡。此外,蒙古钳蝎的繁殖周期较长,三年一代,一年仅繁殖一次。大规模捕捉野生蒙古钳蝎,会导致其数量锐减、生物链断裂,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来源:检察日报 记者:郭荣荣 沈静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