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刚刚拿下荆州,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信心爆棚地给东吴的孙权送去一封书信,字里行间透着胜券在握的气势。信中写道,他奉天子之命南征,不臣服者都要被讨伐,刘琮已经识相地归顺了。曹操夸口说自己手握八十万水军,很快就要和孙权把酒言欢。
这封信送到东吴后,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孙权立即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众人读完信后个个面色大变,心里直打鼓。很快,朝中分成了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占了绝对上风,只有周瑜和鲁肃等少数人坚持抵抗。
张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道:曹操就像一头凶猛的虎狼,打着天子的旗号四处征讨。如果东吴硬要对抗,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再说,东吴最大的倚仗是长江天险,可现在曹操拿下荆州后,不仅收编了刘表的水军,还缴获了大量战船。长江已经不再是东吴的专属防线,曹操同样可以水陆并进。这么看来,投降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张昭主张投降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抵抗曹操名不正言不顺。当时天下名义上还是汉室的,曹操代表朝廷,和他作对就等于造反。其次,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曹操坐拥中原和荆州,兵强马壮;孙权只占有江东七郡,无论人口、地盘还是军力,都不到曹操的五分之一。在张昭看来,抵抗只会自取灭亡。
但张昭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作为孙策临终托付的重臣,他在东吴德高望重,经常直言进谏。他的投降主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当时最现实的选择。
那么孙权为何坚持要打呢?一方面是他年轻气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鲁肃的影响。200年,19岁的孙权接过哥哥的担子时,内外交困。但在鲁肃的开导下,他渐渐萌生了更大的野心。鲁肃曾建议他先取荆州,再图天下,甚至可以考虑称帝。虽然孙权当时没答应,但这个念头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到了28岁面临曹操大军时,孙权的野心已经成熟。投降意味着放弃称霸天下的梦想,这是他无法接受的。虽然孙权军事才能一般,但他很会用人。周瑜的分析给了他很大信心:曹操水军数量虚报,实际只有十五六万,而且北方还有马超等威胁。
此外,刘备的坚持也鼓舞了孙权。虽然刘备屡战屡败,但始终不投降。诸葛亮曾对孙权说,刘备宁可战死也不屈膝。这让孙权很受触动:连势单力薄的刘备都不投降,自己手握重兵,怎能轻易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