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上一则关于“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留言,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讨论。
“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二。
这位来自湖南嘉禾县的教师网友称,自己所在学校的老师普遍不愿担任班主任。杂事太多,班主任补贴不高,人均500元还要被量化考核,大多数老师最后只能拿到每月400元的补贴。
这则留言之所以引发关注,正是因为道出了当下教育环境中一个普遍而尴尬的现象:班主任岗位正在失去吸引力。
曾几何时,班主任是学校中的骨干力量,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如今,越来越多教师视班主任工作为“负担”,唯恐避之不及。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杂事缠身,教学反成副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或许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真实写照。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班主任还要承担大量非教学工作:各类表格填报、活动组织、家长沟通、学生纠纷处理、安全检查、防疫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量大且繁琐,占据了班主任大量时间和精力。
有班主任调侃道:“我仿佛是个全职秘书,兼职教书。”当非教学任务反客为主,教师的核心职能——教学反而退居次位,这不仅消解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也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补贴微薄,付出与回报失衡
班主任补贴问题也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如留言中所说,嘉禾县的班主任补贴人均500元,经过量化考核后,多数人只能拿到400元。这样的补贴标准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具有代表性。
班主任的工作时间远超过普通教师。每天早上提前到校,晚上最后离校,课余时间要处理班级事务,下班后还要接听家长电话。折算成工时,班主任的每小时报酬可能远低于正常教学课时费。
更为现实的是,许多地区的班主任补贴标准多年未变,与日益增长的物价和生活成本形成鲜明对比。微薄的补贴难以补偿班主任付出的辛劳,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
量化考核,教育变成数字游戏
班主任补贴被量化考核扣减,反映了当前教育管理中的一种倾向——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简化为一系列数字,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班主任的工作质量,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班主任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应付检查、整理材料,甚至可能为了数据美观而本末倒置。这种考核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
班主任“荒”,最终受伤的是孩子
班主任岗位缺乏吸引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优秀班主任的流失和教育质量的下降。有经验的教师不愿当班主任,学校只能安排年轻教师顶上。虽然年轻教师有工作热情,但缺乏管理经验和教育智慧,往往事倍功半。
更深远的影响是,班主任工作的疲态最终会传导到学生身上。当班主任被杂事缠身、为考核所困,能够投入到每个学生关心教育上的精力自然减少。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注和引导,缺乏耐心的班主任难以胜任育人工作。
让班主任工作重焕光彩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努力。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精简非教学任务,让班主任回归育人本职;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让班主任的付出得到应有回报;改进考核方式,注重教育过程而非单纯的数据指标。
学校层面则应当为班主任提供更多支持,建立班主任培训体系,帮助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提升专业能力;营造尊重班主任工作的氛围,让班主任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家长和社会也应当对班主任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而非简单的苛责与要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班主任是这基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班主任工作重新成为教师们乐于承担的光荣职责,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各位读者,您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认同文章观点,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班主任群体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