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悄然成为中国海军最强力量,56万吨主战舰艇、双航母配置、1760个垂直发射单元,这片深蓝正在见证亚太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九月南中国海,波涛汹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这是亚洲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的首次远航秀,引发全球关注。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南下很可能是福建舰入列前的最后一次海试。而这一切迹象表明,中国海军即将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
福建舰南下,电磁弹射改变游戏规则
福建舰此次南下南海,不同于一般的训练活动。官方表述明确表示这是“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表明虽然福建舰尚未正式服役,但已经达到准服役状态。
这艘巨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
电磁弹射系统是福建舰的最大亮点。军事专家王云飞分析,此次海试将检验电磁弹射系统的抗冲击性和稳定性,并对不同重量和各类型的舰载机展开兼容性测试。
双航母配置,南海舰队实力跃居亚太之首
福建舰服役后,南海舰队将有可能拥有两艘航母——山东舰和福建舰。这使得南海舰队成为中国海军三大舰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支。
南海舰队的实力令人惊叹。数据显示,该舰队主战舰艇的总吨位已高达惊人的56万吨。其麾下不仅包括有航空母舰,还有两艘4万吨的075型两栖攻击舰、五艘2.5万吨的071型船坞登陆舰。
护航力量同样令人瞩目:四艘1.3万吨的055型万吨驱逐舰、十艘7000吨级的052D系列驱逐舰,以及超过15艘4000吨级的054A系列护卫舰。这些舰艇使南海舰队的垂直发射单元总数超过1760个,火力密度堪称亚太之最。
为什么是南海?地理战略价值决定兵力部署
南海舰队获得如此强大的兵力配置,源于南海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南部战区负责指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湖南、贵州及香港、澳门八个省级行政区的武装力量。
南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关键水道,每年全球三分之一的航运量经过此地。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对中国而言,南海是海上贸易的生命线,也是战略核潜艇的重要活动区域。控制南海意味着确保能源运输安全和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有效性。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称,中国正大批量将两栖攻击舰与船坞登陆舰调往南海方向,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化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力。
从近海到远洋,中国海军的战略转型
南海舰队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中国海军整体战略的转变——从沿岸防御逐步转向远洋存在。
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积极打造联训平台,通过场景化设计、模块化编组、体系化对抗等方法,提升合成作战效能和练兵质效。这种训练模式已成为常态,推动作战理念、指挥模式、保障体系全面升级。
2025年初,南海舰队的遵义舰曾率领衡阳舰与微山湖舰组成编队,完成绕澳大利亚航行任务,总里程超过万公里,期间进行了实弹射击与远洋补给演练。这次远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部署能力的不断提升。
区域格局生变,双航母时代的新平衡
一旦福建舰加入南海舰队,将改变地区的军力平衡。美军目前在西太平洋只部署了一艘航母(“华盛顿”号),而中国将拥有三艘航母,其中两艘部署在南海。
福建舰使用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起降效率大幅提升,每天最大起飞架次可达300多次。除了歼-15外,福建舰还将搭载歼-35隐身战斗机和空警-600预警机,规模足以抵得上一个中等实力的空军。
这对周边国家的空军构成了巨大压力。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相关国家需重新考虑如何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
捍卫主权和平,中国海军的双重使命
中国海军在南海的活动始终秉持双重使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2025年7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位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6月以来,战区部队持续加强中国黄岩岛领海周边海空域巡逻警戒,进一步强化有关海空域管控力度。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至今三年有余,经过九次海试,这条巨舰即将正式入列。
南海舰队旗下已有山东舰、两艘4万吨级075型两栖攻击舰、五艘2.5万吨级071型船坞登陆舰,如果再添福建舰,双航母格局成型。
这片海域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是成为战略棋盘——中国海军正从“黄水守卫者”蜕变为“深蓝棋手”,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