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山西人熟悉的“雨热节奏”被打乱:北部雨水增多,且体感酷似南方梅雨;南部则持续晴热,干旱明显。记者就此采访山西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张冬峰,她认为,这种反差,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下,区域气候特征调整的具体表现。
山西雨季平均为7月22日开始、8月12日结束。但今年我省7月8日就进入雨季,较常年早了10多天,到8月28日全省降水量达228.8毫米,较常年雨季明显偏多。再看区域差异,6月以来山西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3.7%,北部右玉、阳高等9县市降水量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南部降水偏少。
这背后是大气环流的“调皮”。尤其是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关键角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今年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格外“强势”,不仅位置偏北、偏西,势力还偏强。正常年份,副高7月中旬后才会影响华北,今年却早早北跳,主雨带提前“推”到华北地区。
副高能如此“任性”,离不开“帮手”。今春起,赤道太平洋出现“西暖东冷”情况,菲律宾周边海域海温异常偏高,持续向大气输送热量和水汽。这些水汽与能量和副高结合后,使副高北移势头更稳。加之今年是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本就易出现副高偏强偏西的情况。偏偏今年北方冷空气又较弱,没法把副高“赶”回南边,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偏少。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前咱们熟悉的雨季规律、天气特点,正慢慢被打破,极端天气会变得更频繁、更‘不按常理出牌’。大家感觉到‘北方像南方梅雨季’,正是这种气候变化在天气层面的直接体现。”张冬峰说。
值得关注的是,省气候中心最新预测显示,今年秋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中南部的大部分市偏多二到五成;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尽管我省季内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概率较小,但降水量偏多意味着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农田渍涝灾害风险较高。相关部门仍需防范连续性降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
鉴于影响山西气候的因子众多且相互关系复杂,今后省气候中心将持续加强大气海洋系统综合分析研判,为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更精准的气候服务。对普通人而言,关注天气预警、做好日常防护是基础;对社会而言,优化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之策。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