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知名学者王国龙通过全球军事历史比较研究,首次提出“国际兵城”概念,并论证南昌具备这一全球独有的特质。就此,记者对其展开专访。
记者:您创立红色基因传承论、革命老区发展论、实物维度思想论三大理论体系,实现了学者生涯“三大理论高峰”的完整建构,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您又首次提出 “国际兵城”概念,为何认定南昌是全球唯一具备这一特质的城市?
王国龙:关键在于南昌 1927 年南昌起义与 1938年初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完成整编开赴抗战前线两大事件的时空叠合。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10年零 4个月后,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完成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是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也被视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而南昌新四军军部的整编与抗日斗争,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这让南昌兼具“人民军队诞生地”与“抗战指挥枢纽”双重身份,其集中性、国际影响力和历史贡献,构成了“国际兵城”的核心特质。
记者:“兵城”与 “国际兵城“有何区别?南昌如何满足“国际兵城”的标准?
王国龙:一个城市认定为“兵城”需具备三个特征:军事中枢或战役集中性、影响军事史、遗留大量军事旧址。“国际兵城”在此基础上,更强调能改变国际格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南昌因此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新四军在南昌整编后开赴华中抗日,牵制日军 15%华中兵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两件事不仅影响中国,更对国际格局产生作用,完全符合 “国际兵城”标准。
记者:从空间和国际影响力看,南昌的“国际兵城”特质还有哪些独特之处?
王国龙: 空间上,南昌老城区 5 平方公里内,密集分布着南昌起义旧址群(20 余处)和新四军相关遗迹,这种军事地标高密度叠加全球罕见。比如,莫斯科红场周边军事纪念物虽多,但时间跨度大、分散,而南昌两大军事事件间隔仅十年多一点,形成革命军事层叠效应。国际影响力上,南昌起义影响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四军战绩曾被美国《时代》周刊专题报道,两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思想的国际价值。
记者:南昌“国际兵城”的唯一性,深层原因是什么?
王国龙:有四个核心理由:一是时间紧密度,两大事件间隔10年零4个月,军事活动持续性强;二是功能复合性,既是起义爆发地,又是抗战指挥中枢;三是遗产完整性,旧址未被大规模破坏;四是象征意义,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民族救亡的转型。这四点结合,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
记者:您认为南昌“国际兵城”的研究有哪些国际意义和军事价值?
王国龙:国际意义有三:一是为亚非拉国家提供非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殖民斗争范式;二是新四军整编服务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军事组织范本;三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创新,成为第三世界军队建设参考。军事价值上,南昌是城市军事地理学的典型案例,其“革命传统 ﹣抗战精神”的文化层积,也是军事文化传播研究的鲜活样本,还能为当代国际安全合作提供启示。
记者:当前南昌在“国际兵城”的认识提升、精神转化和彰显价值上,应做哪些改进?
王国龙:南昌要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兵城”,需要系统性地将军事历史资源转化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表达、国际传播和产业赋能,让全球独一无二的军事资源禀赋从南昌走向世界。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社会协同,形成军事文化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最大问题是“身在富矿不知晓,手握金钥不识门”,这么世界独有的城市资源内核未充分转化为市民认同感,存在“外地人陌生、本地人未觉”现象。同时,南昌起义与新四军旧址分属不同单位管理,叙事割裂,缺乏统一数据库,理论研究也滞后。再就是缺乏彰显价值的方式方法,比如,当前南昌两大核心红色IP一一南昌起义旧址与新四军军部旧址,因多头管理、资源分散,未能实现“事件关联性展示”与“精神价值升华”,亟需通过“军事革命主题廊道”规划破解碎片化困局。改进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构建城市精神共同体,比如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教育,开发“红色地图“VR 游览。改善南昌起义旧址与新四军军部旧址管理体系,增强主题联动与空间整合,形成军事文旅产品体系;二是打造革命叙事闭环,成立研究机构、建红色文物云平台。充分释放“天下英雄城”的品牌潜力,使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与新四军“铁军整编”两大历史事件,在物理空间上融合与叙事体系上的连接,构建“从武装起义到正规建军”的沉浸式军事文化体验场景;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举办世界革命城市论坛,发布《南昌宣言》。
记者:最后,您如何概括南昌 国际兵城"的独特地位?
王国龙:南昌的国际兵城"地位,源于其在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双重贡献,以及 5 平方公里内军事遗存的高密度与历史连贯性。研究南昌,不只是追溯军事史,更是理解 20 世纪国际政治变革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