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八路军与来犯日寇首次交锋于晋北平型关,取得大捷,歼灭其精锐板垣第5师团上千人。这座关隘修筑于明代,坐落在山西省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是著名的雁门十八隘之一,历史上曾有瓶形寨、瓶形镇、平型岭关等称呼。
忻口会战前,第115师恰好到达平型关附近
这里尽管已经属于内长城,却是灵丘地区通往忻州的战略枢纽。因此,9月20日,板垣第5师团占领晋东北的广灵、浑源、灵丘等地后,立即挥兵南下,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扑来。“山西王”、第2战区司令阎锡山为应对形势变化,决定以内长城防线组织防御,希望借此阻止日寇入侵山西腹地。
按照部署,内长城防线以北楼口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其中,右翼晋绥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所属第15军、第17军、第33军负责从北楼口向东至平型关一线。此时,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推进至灵丘、上寨镇一带,距离西面的平型关仅数十里之遥。
第2战区司令阎锡山
双方激战正酣,急需从后方切断敌人增援
21日,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等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企图破关而入再攻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但第二战区守军在内长城顽强抵抗,驻守平型关主阵地的孟宪吉旅第623团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依然死战不退,连续击退日寇进攻,阵地数次失而复得。连续3天日寇均无进展,负责前线指挥的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急电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请求派兵增援。
为了防止敌人增兵,第2战区一方面急电绥远省主席兼第7集团军司令傅作义,速带2个旅增援;另一方面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求配合作战。收到第2战区来电后,朱德立即电令:“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犯之敌。”收到电报时,第115师紧急行动,并选择了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作为歼敌战场。
深沟窄路让日寇行动迟缓
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沟深道窄的地形实在太合适了。这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谷道,最险要的是关沟至东河南镇约5千米的谷道中段公路位于几十米的深沟底部,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两侧却是山地,便于我军隐蔽部署兵力,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因此,师部选定这里狠狠打击一下日寇的嚣张气焰。
随后的战斗也证明伏击地点选择非常正确,途径此处的日寇第21旅团辎重和后卫部队不是乘坐卡车,就是用骡马拉着九二步兵炮的炮兵和骑兵。但进入谷地后由于道路狭窄,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八路军有限的弹药第一波打击就造成极大杀伤。谷地两侧的山地也让反击的日寇吃尽了苦头,装备优势难以发挥,最后被压制在狭长公路上被切成数段,最后被115师分割包围、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