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专家曾公开表示,若中日爆发军事冲突,日本最多只能坚持一周时间,这一言论深刻揭示了两国军事实力的悬殊差距。日本知名军事评论员前田哲男在电视访谈中直言,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援助,日本单独对抗中国最多只能支撑7天。这番言论在日本国内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其客观反映了现实,反对者则质疑其过于悲观。但这一判断并非毫无依据,日本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放弃战争权利,仅保留自卫性质的武装力量,军费开支长期被限制在GDP的1%以内,并严格禁止发展核武器。这些限制源于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际社会为防止军国主义复辟而设立的制度框架。尽管近年来日本政界不断推动修宪扩军,但受制于国内民意和国际压力,实质性突破仍然有限。
前田哲男的分析主要基于中日两国的军力对比数据。他认为虽然日本自卫队装备精良,但在规模体量和体系作战能力方面与中国存在代际差距。该观点经媒体报道后,在日本各大网络论坛引发激烈辩论。从地缘战略角度看,日本确实高度依赖美日安保体系,若失去美国支持,其单独应对大规模冲突的能力确实堪忧。这一专家观点也折射出和平宪法对日本军事发展的制度性约束,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
军费开支是衡量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日本防卫预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国防预算约458亿美元,占GDP比重不足1%;到2023年已飙升至6.8万亿日元(约合510亿美元),占比提升至2.2%,同比增幅高达23%;2024年继续增至7.95万亿日元,2025年预算申请更创下8.5万亿日元的历史新高。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曾暗示,乌克兰危机警示东亚需在五年内强化防卫能力。相比之下,中国2023年国防预算为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00亿美元),增幅7.2%,2024年保持相同增速,预计2025年将达到1.7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军费增长是基于现实安全需求的合理调整。东亚地区存在美日韩军事同盟体系,南海方向多个声索国持续强化海上存在,加之马六甲海峡美军基地对海上通道的潜在威胁,这种复杂的安全环境要求中国必须保持适度防卫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军费占GDP比重长期稳定在1.3%左右,远低于美国的3.5%和北约2%的标准。
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近年加速推进军事现代化。已从美国采购147架F-35系列战机,2025年前完成首批42架部署;引进400枚战斧巡航导弹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完成航母化改造后可搭载F-35B战机;新建造的摩耶级驱逐舰和无人作战平台取得技术突破。但中国军事建设成效更为显著:海军拥有辽宁舰、山东舰两艘现役航母,第三艘福建舰即将形成战斗力;055型万吨驱逐舰已服役8艘,单舰战力相当于半个日本护卫队群;空军列装歼-20、歼-16等四代半战机超千架,第五代歼-35进入量产阶段;陆军新型远程火箭炮、主战坦克和自杀式无人机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综合评估,中国在主要作战装备上领先日本至少十年技术代差。但现代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硬件水平,更涉及军民士气、后勤保障等软实力因素。日本右翼势力虽鼓吹扩军备战,但普通民众对广岛长崎核爆记忆深刻,2021年冲绳民众曾大规模抗议美日联合军演,2023年防卫省民调显示62%民众反对大幅增加军费。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和2023年岸田文雄遭爆炸物袭击事件,折射出日本民众对军国主义倾向的强烈抵触。
日本的安全困境还体现在多线战略压力上。朝鲜半岛方向,朝方已具备覆盖日本全境的弹道导弹能力,2024年以来多次试射新型固体燃料导弹;北方四岛争端使日俄关系持续紧张。在现行国际秩序框架下,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中俄不会坐视日本军事扩张。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面对威胁必将坚决反制。历史经验表明,战争没有赢家,通过对话管控分歧才是明智之举。日本专家的预警恰提醒各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符合所有国家根本利益,中国将继续通过外交途径推动建设性对话,为东亚长治久安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