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周边的职工群众发现,近来一段时间每天一到饭点,一家紫色门头的大食堂内都会排起长队,热闹非凡。
这家大食堂有120个座位,初步统计显示每天约有1000人至1500人进店用餐,是座位数的10倍左右。今年5月1日营业至今,短短4个多月,共接待用餐人数近15万人次。
人们不禁好奇,这个职工大食堂为何如此火爆?
“娘家人”的福利
“菜品太货真价实了。”中午时分,《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该大食堂,附近一家纺织厂的职工刘成龙展示了自己盘子里的肉菜。
“货真、价格亲民,饭菜种类多,食材还很新鲜。”刘成龙一语道破大食堂的秘密,“这是‘娘家人’给我们职工实实在在的福利。”这顿饭,他和妻子从15种冒着热气的菜品中,挑选了一大盘喜欢的菜品,付款21元,再配上免费的米饭和汤,吃得格外满足。
记者看到,整个大食堂宽敞、明亮。食堂门口10米长的长方形紫色门牌上写:“纺织城职工大食堂”。向就餐区域望去,中间区域有6个档口,关中老碗面、姐妹手工水饺、花小小新疆炒米粉等各类餐食一应俱全。档口“明厨亮灶”设计,顾客能清楚看到身穿工作服、头戴厨师帽的餐饮师在灶台前烹制的全过程。食堂墙上“入口的安心,来自背后的用心”等标语格外醒目。
“职工大食堂用的是纺织城工人文化宫沿街门面房,各级工会一直想着如何用它为周边职工服务。”谈起大食堂开办的初衷,具体负责规划、设计、运营的西安市总工会建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强公司)副总经理胡少康有说不完的话。
“为什么想到做职工大食堂呢?”胡少康解释道,“因为这里属于典型的老工业区,旁边分布着国棉三厂、四厂、五厂等多家大型纺织企业及其家属区,有在岗及退休职工5万多人,用餐需求量大。我们就想在盘活闲置资产的同时,让周边职工群众吃上美味又实惠的‘放心餐’。”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做职工大食堂的想法确定后,在西安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建强公司相关负责人带领团队走访了周边10多家美食城,进行深入调研,同时走进周边多家大型企业,进行座谈,调查职工需求和想法,其间还前往多家企业学习经营和服务理念。
最终,历时两个多月,纺织城工人文化宫闲置的门面房焕然一新,成了占地760平方米的“纺织城职工大食堂”。
“‘以人为本’是我们经营的核心理念。食堂中央空调全覆盖,同时配备新风系统,让顾客坐得舒服;靠墙餐桌设有充电口;分区域划定就餐区域,有适合老年人的座位,还有为带孩子顾客专门定制的座椅;洗手台配备儿童踩凳,服务台边设有急救休息区,夏季还加设解暑饮品自取区……”胡少康一一说道。
在硬件精心配备后,更重要的是档口如何设计,既能吸引顾客前来就餐,同时又让顾客成为“回头客”。
为此,食堂各档口采用“自营+联营+加盟”的经营模式。其中80%的档口由建强公司自己经营,做到让利于来就餐的广大职工群众。引进市面上的“网红”餐饮品牌,进行联合经营,再根据其营业额收取管理费,在提升职工大食堂知名度同时与自营餐食形成竞争,激发自营餐食提升口味和服务的动力。加盟个别大型餐饮企业,引进大食堂,以满足不同地域职工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就餐需求。
“目前,职工大食堂所有食材均统一采购自国有大型企业,来源可追溯,以保证食品安全。所有餐食价格平均较外面门店便宜1元至2元。”胡少康进一步介绍道,“各档口实现末位淘汰制,以月为单位,按照受欢迎程度、卫生状况、服务水平等指标综合打分,现已淘汰3家档口,并及时补齐。”
不断优化食堂服务
“请问您觉得菜品口味、价格如何”“老师傅,您能为我们提提意见吗”……看到有顾客用餐结束,食堂工作人员马杜娟立马拿着笔记本走了过去,询问并记录顾客的意见建议。
“我们一直有危机意识,从多种途径调研顾客的想法,还专门设置了意见簿。对于顾客提出的意见建议,要求做到事事有回应,不断优化和提升服务。”建强公司董事长杨甲安说。
5月1日,纺织城职工大食堂开业时,针对就餐老人实行价格优惠政策。大食堂的工作日志清晰记录着一件件服务职工的暖心举措: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爱心餐”,实现“5元吃饱,10元吃好”的目标;中高考期间,为前来就餐的考生划定独立就餐区,并推迟闭店时间,保持食堂全天候开放,方便考生家长随时进来休息,同时还为考生提供就餐优惠、送餐等贴心服务……
“开学季,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优惠套餐,8元至10元让他们吃饱吃好;以65岁、70岁、75岁划分,分别为老人们实行九五折、九折、八五折就餐价格优惠;与社区中心合作,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近日,大食堂又针对性地列出了一项项新计划。
近两个多月,70岁的退休职工魏建军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在职工大食堂吃饭。“文化宫是我们纺织城职工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再回到这里吃饭、乘凉、聊天,感觉幸福又温暖。”魏建军告诉记者。他身后以“岁月食堂·记忆中的味道”为主题的图片墙,今后也将见证就餐职工群众们的幸福瞬间。
记者 祝盼 毛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