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以两国的蜜月期,到了1953年,突然急转直下。直接原因是,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苏联国内的犹太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破坏了他们对于苏联的国家认同,你这么搞,慈父肯定要表现出他的慈祥。
另一方面,苏联情报部门评估,以色列并不会在外交上完全倾向苏联。相反,以色列正尝试着跟美西方眉来眼去。
这是直接原因,在我看来,更根本的原因是,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脱离了英法殖民主义的轨道,那么以色列对于苏联来讲,就不再是必要的了。
离开了苏联的支持,那么以色列会依靠谁呢?美国吗?美国跟以色列绑定,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1953年以后,尤其是1956年到1967年之间,跟以色列走得最近的西方大国是——法(fà)国。
而与法(fà)国的合作给以色列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1952年7月22日深夜11时,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经过三个小时的毫不激烈的激战,到次日凌晨两点,起义军相继控制了飞机场、火车站、广播电台、电报局、电话局,到第二天早晨,开罗市的居民一觉醒来,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朝廷,垮了。
7月26日,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润了,这标志着埃及法鲁克王朝的垮台。埃及进入了共和时代。
以埃及革命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给中东地缘政治背后的大国博弈,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于苏联来讲,以色列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对于美国来讲,也挺好的。反正美苏两个新兴超级大国都反对旧欧洲的殖民体系,也都希望能够在旧欧洲殖民体系瓦解的时候,占得先机。
美苏两国都把中东外交的重点转向新兴的阿拉伯国家,苏联就不用讲了。美国在1955年2月24日与伊拉克、土耳其签署《巴格达条约》,随后又把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拉了进来。
一边是苏联与埃及等新兴阿拉伯共和国越来越接近;另一边是美国迅速填补英国殖民主义退出以后的权力真空,与阿拉伯君主国纷纷建立军事盟友关系。这对于以色列来讲,绝不是什么好消息。美国对它很冷淡,苏联也要对它也冷淡了下来。美苏两国都在拉拢阿拉伯世界,以色列就像一枚弃子,被人不管不顾。
那怎么办呢?以色列只能去找其他大国作为依靠,找谁好呢?带英?
这么大一根搅屎棍,不是很适合以色列吗?然而带英当时与绝大多数阿拉伯君主国还有保护性条约,显然以色列不可能指望带英能够允许它对付这些阿拉伯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法(fà)国几乎成为以色列唯一可以选择的对象。
到1950年代,以色列成为法国遏制阿拉伯民族运动的最好工具。一方面,尽管1946年4月,叙利亚正式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但法国仍然在叙利亚维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法国又通过秘密渠道,在1950年代初卖给了以色列大量飞机、坦克和枪支弹药。这算什么呢?左右互搏,玩平衡。
以色列能在跟苏联关系急转直下以后,仍然维持先进武器的供给,主要是依赖法国的介入。可以说,法国填补了以色列从苏联转向美国的外交空窗期。尤其是讽刺的是,反而是社会党这种打着“左翼”旗号的政党更加亲以。
法国对于以色列的军事支援在1955年以后,进入了高潮。为什么呢?因为1955年,在苏联的授意下,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向新生的埃及共和国提供武器。要知道,当时阿尔及利亚还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还想着维持自己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开始了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一旦隔壁的埃及共和国强大起来,不可能不外溢到阿尔及利亚。扶持以色列,打压埃及的纳赛尔,就成为了法国必然的选择。
这个在国内政治上搞得稀烂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却一点也没有放松过维持其殖民统治的野心。尤其是那些极端虚伪的社会党人,打着“左翼”的旗号,不做人的事情一样没少干。
1956年3月,法国“左翼”社会党人居伊·摩勒(Guy Mollet)领导的中左翼共和阵线赢得大选,他本人出任法国总理。如果说之前法国与以色列的军事交易还有所节制,那么居伊·摩勒上台之后,法国彻底敞开了对以色列的军援大门。
仅仅三个多月以后,1956年6月底,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摩西·达扬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西蒙·佩雷斯就秘密出使法国,从法国人那里卷回来了一大笔武器订单,包括72架“神秘”式战斗机、200辆AMX坦克,以及配套的4万发75毫米炮弹、1万枚反坦克导弹,总价值7000万美元。虽然对比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坦克工业来讲,法国AMX-13坦克堪称薄皮垃圾货,但放到中东战场上,200辆的规模还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很快,这些法国援助的武器,就要派上大用场。因为不到一个月以后,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对于以色列来讲,英法两国从苏伊士运河区撤军,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它与埃及的军事屏障就不存在了。
对于英法两国来讲,那还讲什么呢?肯定是“绝不能接受”啊。英法两国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制裁,比如冻结埃及在两国的一切财产,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埃及施加外交压力,试图以“国际管制”的名义,重新掌控苏伊士运河。
1956年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英法提出的对苏伊士运河“国际管制”的方案。反正英法两国也不在乎,它们利用了这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对埃及的战争部署。就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英法“国际管制”方案的当天,法国与以色列就拿出了一份作战计划。第二天,10月14日,法国又跟英国制定了协同作战的计划。
作战计划决定,先由以色列进攻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吸引埃军主力,再由英法联军从塞浦路斯、马耳他等处的军事基地以及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走埃及的军事设施,并突然登陆塞得港,打进运河区,从背后切断西奈半岛埃及军队的退路,与以色列两面夹击,消灭埃军主力。
这场战争的结果不用讲了,相当于英法老牌殖民大国不甘心接受它们必然衰落的历史趋势,怒刷一波存在感。结果,存在感没刷成,被美苏两国联合打脸,反而加速了其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但对以色列来讲,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论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果如何,它绑定了自己与法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不管法国再怎么废,那也算一条大腿,这条大腿算是抱住了。
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以后,法以两国迎来了为期近十年的蜜月期。
仅仅到了1958年,以色列就依靠法国完成了从活塞式飞机到喷气式飞机的大转变,并且掌握了反潜技术。除此之外,法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技术贷款。
但相比较前面的援助,这件事情更重要:做梦都想拥有原子弹的法(fà)兰西,居然跟以色列合作开发核武器!
1957年10月3日,法以两国签署核技术协议,法国人帮以色列在内盖夫沙漠建造一座功率24兆瓦的重水反应堆!并且,以色列负责向法国提供全套核反应堆实验数据。
毫不夸张地说,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居然拥有核工业,尽管今天以色列的核武器能不能用于实战,我们存疑,但它是一个国际社会承认的有核国家。其核工业基础是法国人帮它打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