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死在自己同志的枪下。高敬亭曾在大别山区与敌人血战,是国民党重金悬赏却始终抓不到的传奇,新四军首长项英为何要枪决他?
高敬亭是个苦孩子,1907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穷农民家里,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脑瓜子好使,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读了几年书后,再也没钱付学费,只得回家种地。
1927年,共产党员方进贤打着走亲戚的旗号搞革命宣传,高敬亭第一次听到了“翻身做主人”这样的话,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第二年,21岁的他参加了工农革命军。
高敬亭出身低微,但做事有股子韧劲,1929年加入共产党后先后当了乡武装委员、乡主席,1930年又成为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个农村娃子做到这份上,已经很厉害了,1931年已是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撤,根据地空虚了。这时高敬亭决定留下来,死守大别山,二十五军重建,他担任政治委员,好几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5年,高敬亭开会决定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自此带着1400多人在大别山区开始了英勇的游击战。
四面都是敌人,就靠着山区地形跟几万敌军周旋,每次遇上危险,高敬亭都灵活脱困,保持了主力,活脱脱一个“山大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高敬亭主动向国民党提出停战,国民党不死心,一边用兵力包围,一边又用金钱拉拢,全都被揭穿了,只得同意停战谈判。
7月28日,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亲自下山签署协议,10月部队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他担任司令员。
1938年9月3日,高敬亭在棋盘岭设伏日军车队,当80多辆车队进入伏击圈时,我军突然出击,半小时内击毙日军70多人,击毁军车50多辆,我军只伤1人、亡1人,连党中央都发来表扬电。
成功有时候是最危险的毒药,胜利冲昏了高敬亭的头脑,开始不听指挥,排挤中央派来的干部;中央让四支队继续东进,他不愿意;居功自傲,搞个人崇拜。
高敬亭不愿把主力投入战斗,怕老兵伤亡;也不愿招收新兵,怕稀释嫡系力量。党中央派张云逸专门来提醒,但他已经听不进去了。
1939年,叶挺亲自到江北,命令高敬亭率部东进,他却置若罔闻。在干部会议上,他当着所有人面举手表示同意东进,可会后竟然背地里私下写信,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这已经是公然抗命了。
更要命的是,七团长杨克志和副团长曹玉福突然叛变投敌,虽这事跟高敬亭没直接关系,但在斗争中,他的问题暴露得更充分。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忍无可忍,向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同时发电,要求处决高敬亭。
党中央回电很明确,要“采取过渡办法”,派干部加强工作。国民党早就想拿下高敬亭的人头了,借这个机会回复道:“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
6月21日到23日,大会连续召开了三天,6月24日上午8时,高敬亭被处决,这一年他只有32岁。
高敬亭无疑是有功的,大别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场屡建奇功。他也确实犯了错,居功自傲,违抗军令。
关键是,这该不该处死刑?党中央认为应该帮助教育,当时的新四军领导层选择了最极端的处理方式。
1975年,毛主席亲自批示重新审查此,1977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为高敬亭平反,恢复名誉。再大的功劳面前,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否则只会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