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驻美大使曼德尔森最近有点“焦虑上头”,这位老兄在美国的一场演讲中忧心忡忡地表示:英美得赶紧搞个科技联盟,不然就拦不住中国赢得科技争霸赛了,而要是中国赢了,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变天。
这话听起来挺唬人,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大使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他原本是英国工党里出了名的对华务实派,整天把“加强沟通合作”挂在嘴边,结果去年12月一到美国上任,突然就变成了对华强硬派,而这番表态就是他“变脸”之后的肺腑之言。
可能有人会觉得,曼德尔森不过是实话实说嘛,算不上反华吧?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品,他这番话其实和美国某些政客炒了好几年的“文明对抗论”是一个味儿。
比如,前美国众议长金里奇就说过,中美之间是不同信仰文明之间的较量;前国务院官员斯金纳更是直接定性中美博弈是“不同文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最离谱的是有人说,苏联跟美国好歹还算“自家兄弟”,都是西方文明,而中国?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来的。
所以曼德尔森说,中国赢了就会改变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下之意,不就是东方文明要取代西方文明了吗?这不还是“文明对抗”的老套路嘛,只不过把台词从美国政客的剧本里抄来,再用英国口音念了一遍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西方非要把中美之间的竞争硬说成文明的对抗呢?道理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这么扯纯粹是为了掩盖真相。中美之间,说到底就是国与国的利益冲突,也是世界多极化发展和美国霸权之间的碰撞。明明是国际秩序的路线之争,非要包装成“文明冲突”,这就有点耍流氓了——说白了就是在暗示“我们不是一类人,信的不是一个神”,故意制造对立。这不但是给美国的霸权行为涂脂抹粉,也是往中国脸上抹黑。
其次,美国拼命推广“文明对抗”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拉帮结派。想想看,如果只靠美国自己和中国较量,那得多累啊。但如果把中国塑造成“整个西方文明的挑战”,效果就不一样了——欧洲国家一紧张,就会自觉自愿地减少跟中国的合作,甚至主动帮美国遏制中国。这样一来,美国就把自己的包袱甩给了整个西方,代价大家分摊,而中国要应对的可是一个“组团来战”的联盟。
说到底,这套话语背后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在作祟。某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制度、信仰、生活方式是天下第一,别人的发展成功都是“离经叛道”,你跟他们不一样,那你就是威胁。这种思维就好比班里一直考第一的同学,突然看到别人成绩追上来了,不说反思自己,反而指责别人“答题方式不符合传统”。
当然,随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它的文化自然会向外辐射。比如东亚的中华文化圈;比如现在西方流行的“黑悟空”和汉服热;再比如中医、太极文化向世界的传播,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
但中国向外推广文化的方式,可不是当年列强用炮舰逼着别人开口岸、传教士拿着圣经换土地的那一套。我们没派军舰到塞纳河边教法国人背《三字经》,也没用大炮逼着美国人练毛笔字吧?文化传播本来就是你情我愿、自然而然的事,喝杯清茶、用次筷子、看场武侠电影,还能把西方文明看没了?那中国人用了这么多年的基督纪年,难道就不是中华儿女了?
中国的崛起确实会让中华文化传播得更快更广,就像韩流、日漫、美剧曾经风靡中国一样。但这种传播靠的是吸引力,不是武力值;是文化自信,不是军事威胁,中华文明向来讲究“和而不同”,你信你的上帝,我拜我的祖宗,他念他的佛,大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有什么不好吗?
所以总拿“文明对抗”说事,本质就是抱团护霸权、保地位,是拉小圈子搞对立,这一套放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实在有点过时了。说穿了,曼德尔森们的“对华焦虑症”,不过是看别人发展快了,心里不舒服罢了,哪天想通了就会发现:世界那么大,容得下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毕竟文明不是打擂台,非得你死我活,而是百花园,一起开花才热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