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9月7日和8日,新一轮降雨开启,雨区大致位于四川盆地到黄淮一带。气象部门提醒,华西秋雨已经开启,陕西、四川盆地等地降雨日数较多、累计雨量大,持续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气象风险高,当地需加强防范。(来源:央视网)
9月5日8时至6日8时,受局地强降雨影响,陕西、四川、重庆、甘肃等地2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2.86米,其中汉江上游发生2025年第1号洪水。目前,水利部维持针对四川、陕西2省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国的华北雨季已于9月2日正式结束,其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成为自1961年以来最强雨季。
根据气象行业的规定,华北地区的雨季开始时间是以京津冀、山西和内蒙古这三个区域中最早进入雨季的那个日期来确定的。具体到每个区域,判断是否进入雨季的标准是:当这个区域里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气象站点确认进入了雨季——京津冀地区需要达到70%的站点,山西和内蒙古则需要60%——就把达到这个比例的第一天,算作该区域的雨季开始日。
专家表示,今年从汛期雨季进程来看,总体偏早。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了13天,是1961年以来历史最早。从持续时间来看,华北雨季截至8月24日已经持续了51天,较常年的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从雨季的强度来看,华北雨季则较常年明显偏强,也是1961年以来最强的华北雨季。
气象数据统计显示,6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已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主要降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其中华北北部、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7月5日,内蒙古中部已有25个气象站达到单站雨季开始的监测标准,标志着内蒙古中部雨季正式开始,也是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久的雨季。
这样超长的雨季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持续的强降水在部分地区引发了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而且在一些低洼的地区的农田出现了渍涝。但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上来看,雨季内的持续性降水有效缓解了中西部部分地区的旱情,为牧草生长、湖泊湿地补水以及森林防火形势的改善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
“雨水多”是这个夏天北方居民的共同感受,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大,使得整个雨季格外潮湿。不少北方地区居民也表示,体验了一把“江南梅雨”的感受。华北雨季开始时间早,降水量偏多的特征,也给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在天津,今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达58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成。
为有效应对汛情,天津市气象部门积极服务,为当地有关部门开展防洪调度、城市暴雨积涝治理、雨洪资源利用等工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华北等多地降雨较往年偏多的同时,今年汛期夜间分散性阵雨、雷阵雨、大风天气也很明显。根据京津冀地区各城市7月、8月不同时段出现降雨的累计日数,可以明显看到多夜雨是华北平原夏季降雨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使得公众下班“晚高峰”时段出行常受到降水天气的影响,从而有“下班雨”的感受。
华北地区在今年整个夏季,降水呈现出明显偏多的趋势。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华北雨季共持续59天,较常年偏长29天。气象专家表示,这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偏北、台风活动及地形因素等密切相关。
今年春季以来,赤道太平洋整体维持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形势,这样的海温异常配置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同时整体的环流位置偏北,7月的极限位置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最北。所以,偏强、偏北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华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专家表示,京津冀地区地形呈现西北高东南低阶梯状分布,西部为太行山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
当自南向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的暖湿气流,遇到太行山、燕山等山脉的阻挡,强迫抬升,一方面容易导致空气因气压降低而冷却,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气流在特定的区域形成负荷,促进对流发展,从而形成降水。往年的个例表明,天气尺度上,北上台风也会对华北雨季产生明显的影响。
气象专家表示,雨季的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华北雨季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前后,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呈减少趋势,2011年以来,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未来不排除再次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截至目前,今年华北雨季仍未完全结束,公众仍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防汛信息,警惕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