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2025年秋分始于9月23日。
秋分位于秋季之中,将秋季平分,故名。
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迅速降温,农事将格外忙碌。
秋分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与秋分日结缘,绝非偶然,这一选择综合考虑了气候、农事、文化传承等因素,既尊重自然节律,又契合农民情感。
“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秋分,是气候与农事、收获与播种的“黄金交汇点”。
秋分时节,秋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启动。秋收作物进入成熟末期,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大豆等秋粮纷纷迎来收割高峰。田野乡村,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金秋风光。
秋分时节,也正值冬小麦等作物播种的节点,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时序虽渐入深秋,但丰收的成果为冬季储备了能量,也为来年的耕种带来了希望。
在古人看来,秋分不仅是时间的分界,也象征着耕耘与收获的平衡、付出与回报的对等。选择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点庆祝丰收,不仅能让丰收节与实际的农事节奏高度契合,还可以让农民在最具成就感的时节里尽情分享劳作的喜悦。而传统节气所包含的“收获当下、期许未来”的内涵,也与现代节日所表达的“歌颂丰收、祝福未来”的主题完美契合。
秋分与丰收的关联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千载记忆中,丰收节把节气文化转化为现代IP,既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崇高礼赞,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诠释。
中国自古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习俗,通过“秋报”“秋尝”等祭祖庆丰仪式来感恩土地、祈望丰收。丰收节在秋分日举办,使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节庆活动中得以直观展现,是对传统“秋社”文化习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智慧依托现代农业理念得以延续传承、焕发生机,节气文化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公共符号。
秋分日设立丰收节的时间安排,也兼顾了民族传统。畲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原有的“丰收节”“望果节”都在下半年举行,秋分日过节易于全国各地共襄庆丰收盛举。
丰收节选在秋分日,让每一份丰收的喜悦都有了恰当的时间注脚。这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现代化浪潮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舞龙、赛歌、非遗展演,讲述着关于“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故事“打谷、晒秋、开镰”等民俗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人们置身其中可以在品味中重温民族记忆,在欢庆中重建与土地的联结,并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文馨 唐嘉跃)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