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照道理讲,搞培训是件好事啊,是为了你好,为了提升你的能力素质。怎么也弄成一个基层负担了?
2024年,某市卫健委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77场,有的同一主题培训在1个月内连续举办2次,一些业务或主题相近的培训也常常分别开展,学习培训活动过多过频、缺乏统筹,打乱了基层工作节奏。
按照这个培训的频次,大概每周都有1.48场,确实够频繁的。
可是,我以为“过多过频”并不是一个问题。
比如,我天天都在看书、读书、听课程,这频次算不算多,这么多算不算负担?我觉得不算啊,因为我觉得很充实,还学到了不少东西,已然成为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那就很奇怪了。
1:为什么77场培训就成了负担呢?
因为没有实效。
至少参加培训的基层人员觉得没有实效、不接地气,否则就不会觉得是负担。说明这些培训当中,有不少没有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只是走走过场,只是大话空话套话。大家培训后,并没有什么实际收获。
2:为什么没有实效?
因为有些培训搞成了另一种会议。
什么是培训?培训应该是提升专业能力知识的,不是一般简单的灌输。
只是可惜,有些培训内容搞成了类似上级精神的学习传达和相关工作要求的提出,简单解读一下有关政策文件,简单布置一下上级工作,就当是培训了。
有的培训还成了一个个领导在那里念稿子。如此培训,不是业务能手在上课,而是领导在讲话,你不妨就直接开会算了。
3:为什么有些培训搞成了另一种会议?
因为都在抓培训。
好的培训是需要专业性机构开展的,实务性机构不是不能抓培训,关键是培训也得体现出专业性。特别是如何做到服务于工作、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解决具体问题。
而当大家都在抓培训时,专业性恐怕就难以达到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业务培训能手,既能接天线,又还接地气。
4:为何都在抓培训?
因为有规定。
当下是合规时代,如果不是有规定、有要求,恐怕有些机构也不会费心去做这些事情,即使是形式主义,也够累心累力的。
既然是有规定,当然就得做。至于有没有专业能力,有没有培训效果,做了“留痕”就行了,不做可能就会找麻烦。
5:为什么有规定?
因为有了机构总要做点事。
就拿一个卫健委来说,内设机构是不少的。每个内设机构都分头组织开展直达基层的学习培训,这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其实,对于一个机构来说,真正的核心业务应该是不多的,但是却可能细分成了很多个内设机构,这样就势必出现一些交叉的事项。
大家各管各的事,各搞各的培训。内容有重复是难免的,培训质量降低也是大概率的,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名师”,更不可能有那么多核心业务之外的“名师”,于是就凑合凑合了。
即使是“名师”,能不能为基层所接受?还难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