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读《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十八章至三十章。
前段时间一直在讲孙少安、孙少平这些年轻人的奋斗和变化,其实他们的父辈里,也有一位特别会奋斗,也一直在变化。
他就是田晓霞的父亲,现任黄原地委书记田福军。
从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到如今的黄原地委书记,田福军一直是在奋斗,并且不是为了个人的职务和地位,而是为了他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有头脑、有勇气、实干担当的好干部。可以说,他是更高一档的创业创新者。
这里只介绍在黄原地委书记任上,田福军做的一些事。
在农业领域,田福军力推原农业局副局长姚旺林的” 种田 :垄沟种植、水平沟种植、间作套种与生物肥田,这套融合了黄土高原农耕经验与科学方法的模式,被赞为北方旱作农业典范。
在四法推广与地委十条农业放宽政策的双重助力下,黄原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十三亿市斤,较上年增长 35%,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他锚定乡镇企业与多元经营,鼓励农民搞贩运、办砖瓦厂、开小煤窑,推动农业结构从单一种粮转向经济作物种植,还与专员呼正文力争将烤烟种植面积从3 万亩扩至 20 万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工业发展上,田福军深知黄原坐拥石油、煤炭与百万亩森林,但受制于交通与人才短板,骨干企业规模小、产值低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干部集思广益;更谋划借黄原三老干部多的 政治优势,组织赴京汇报会,争取中央与部委支持,为黄原工业发展寻找新路径。
如果是在今天,田福军估计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在黄土高原探索出新路来。
这取决于田福军鲜活而务实的工作风格。
副总理来黄原视察,事先声明不能搞铺张浪费,吃饭不喝酒自然也是题中之义,田福军坚决支持,但偏偏在一点上自作主张,坚持让其品尝黄原本地酒。这看起来有点冒险,但事实证明,副总理很高兴。
地区公安局一个副处长提议劝说青年剪长发,他幽默反问 若长头发者掌权,我们短头发咋办。既不怎么打击那位干部的工作热情,又明确否定了他的建议,真是破解形式主义的妙法。
不过,赴京汇报会的着装插曲,成了田福军的一次教训。
按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张生民建议,地区为赴京人员订做高级西装,以显改革精神。这事其实可以理解,但它却成了田福军的一个污点,遭人告状 铺张浪费
实际上,田福军那天穿一身西装却配着圆口黑布鞋,被省委书记乔伯年调侃兼顾改革与朴素
若真是喜欢铺张浪费的,恐怕是少不了一双高级皮鞋吧。
不过这种事,如果有人安上这个罪名了,要洗脱也不容易,因为定制西装这事到底算不算“铺张浪费”并不容易说清,但与“艰苦奋斗”的要求确实有着明显的距离。
从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的角度说,批评田福军铺张浪费并不算错。
最终,田福军与行署专员呼正文作检查,收回西装折价出售,差额由个人补齐。
当然,这件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错误,是符合如今反四风精神的;田福军的觉悟也是高的,他反思,贫困地区求援,不该靠形式包装,更应凭真心实意。
而且这也没影响田福军的进步:不久后他调任省委所在市的市委书记。
别以为田福军是个福将,那么重要的岗位留给他去享受。事实是省城遇到了大事。
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建跃进水库,政府强行把黑龙河沿岸几千村民迁到几百里外的铜城。建库花了大力气,可没几年就被泥沙淤平了,成了个大土坝。
后来上面建了国营农场,招了六百职工。那些被迁走的农民过得不如意,一直忘不了老家,年年回来“寻根”,心里难免憋着气。
到了八十年代初,政策松动,他们干脆组织起来,说当年是被迫搬迁,现在要回家,开始抢收农场的麦子,还占了房子和学校,把农场职工全赶了出来。
这对农场职工也不公平啊,于是家属一怒之下,开着拖拉机、汽车冲进省城游行,闹得满城风雨,市委书记还因此病倒。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改组市委,由田福军接任书记。
田福军上任后没硬来,先安排闹事职工吃住,用武打片和电视剧稳住他们情绪,再开会商量解决办法,提出让农场退出一部分地或出租给原村民。
虽然这还做不到一下子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但至少解决了燃眉之急,为彻底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
如果现实中得到提拔的都是这一类干部……这样的要求应该太高了些吧。
本来,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可是叫人意想不到的是,期间由于连续多天暴雨而发生了水灾,而他心爱的女儿晓霞在一线采访中出事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咱们下回再聊吧。
#平凡的世界#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