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山东青岛正式挂牌成立,10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同步启动,涉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等多个领域。
这一中心的成立是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青岛加快上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集聚更多国际化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山东青岛正式挂牌成立。王禹 摄
为何落子青岛?
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崂山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30所高校、103家省级以上实验室构成了坚实的创新矩阵,97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涌动着创新活力。
这些优势,是青岛作为山东乃至全国开放桥头堡、深入服务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的底气所在。
青岛海湾。图片来源:微市南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让这座百年港城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七年来,青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携手共进,在科技、经贸、人文等领域深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
据统计,青岛已拉动240余家中国企业在上合组织国家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6亿美元;促成与上合组织国家国际合作项目26项;建设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布局协同中心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其中,白俄罗斯协同中心的成功实践,被写入中白政府联合公报。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挂牌,正是在这些坚实基础上的一次跨越升级,标志着上合组织国家科技合作迈入了更高质量、更宽领域的新阶段。
中心将发挥哪些功能?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设立,是中国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关键举措。
秉持着“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上合”的理念,该中心将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包容且互利共赢的国际创新合作生态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为各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航拍青岛风光。徐迅 摄
从建设定位上来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致力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逐步建成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综合性创新合作平台,重点开展科技人文交流、联合技术研发、国际技术转移转化、高标准国际智库建设等任务,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此外,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将建立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智库,成立上合组织国际智库联盟,充分发挥其战略性、策略性和功能性作用,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上合组织成员国如何借该中心突围?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单打独斗已难以在科技浪潮中脱颖而出,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上合组织成员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能源、材料、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各有所长,合作潜力巨大。
上合重点项目启动。王禹 摄
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这一平台,上合组织成员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而青岛不再只是经贸往来的门户,更是科技创新的枢纽。
从这里出发,中国的创新资源将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共同绘制科技合作的崭新画卷。
(山东头条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