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今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核导弹方队登场时,全场沸腾,世界为之瞩目。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等一系列战略装备纷纷亮相,彰显着中国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
东风-5C最后在万众期待中压轴亮相,它作为核战略领域最关键的存在,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官方解说称其“打击范围,覆盖全球”,震惊全场。
东风-5C作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射程覆盖全球的能力,赋予了中国对世界任何角落目标实施精准打击的底气。
东风-5C体型庞大,弹体全长32.6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达183吨,其尺寸远超普通公路运输车辆的承载极限。为解决运输问题,导弹被拆解为弹头舱段、一级发动机舱段、二级发动机舱段三部分,在阅兵仪式上分别由三辆挂车运输。
东风-5C采用井基发射方式,发射井以及控制中心深埋地下,有钢筋混凝土的保护,井盖由一两米厚的钢板制成,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这使得它在遭受敌方首轮核打击后,仍能保持稳定,具备可靠的反击能力。
此次阅兵强调,东风-5C是液体导弹的燃料以液态方式加注。在洲际导弹领域,燃料一般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燃料有着体积小、重量轻、反应迅速、机动性强的优势,然而液体燃料也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性。液体燃料燃烧效率极高,能够为导弹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力。
对于东风-5C来说,这使得它具备超强的运载能力,可携带更重弹头或更多数量的分导式核弹头。据公开资料,东风-5C能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相较于部分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在弹头携带能力上优势明显。
同时,液体燃料导弹能通过灵活控制推进剂加注量来调整射程,这一特性让它能更好地契合不同战略打击任务的复杂需求。此外液体推进技术技术成熟稳定,配套的维护和保障体系也相当完善,为东风-5C长期服役打下了根基。
东风5系列,主要包括东风-5、东风-5A、东风-5B和东风-5C。东风-5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成功完成全程飞行试验,迈出了中国洲际导弹发展的关键一步。它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达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从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万公里,可携带1枚3000公斤、威力为300万至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命中精度达500米,它的诞生,让中国拥有了初步的洲际打击能力。
随后,东风-5A在东风-5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射程成功突破1.5万公里,同样采用单弹头设计,最高命中精度据悉提升到了300米。东风-5A或采用发射井部署,并保持在就绪—到—发射状态,还引入诱饵弹技术,突防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战略核威慑的有效性。
在2015年阅兵仪式上,东风-5B正式亮相。其射程稳定在1.5万公里左右,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保守估计数量在4至6枚。从外形上看,它使用大尺寸圆钝型整流罩,这是采用多弹头的明显标志,标志着中国在多弹头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而东风-5C作为东风-5型洲际导弹的最新改进版本,射程进一步提升,或已突破1.6万公里。东风-5C不仅射程更远,还能装备更多诱饵弹头,末端再入速度超过20马赫,突防性能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中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流砥柱。
东风-5C的诱饵弹头首先通过高度复刻真实弹头特征实现干扰效果,它在外形、飞行轨迹上与真实核弹头高度一致,同时能精准模拟真实弹头的雷达反射截面、红外辐射强度等关键信号特征。这种以假乱真的设计,会让敌方雷达和反导系统难辨真伪,从而为真实弹头突破防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东风-5C本身可搭载10枚及以上分导式核弹头,配套的诱饵弹头数量也很可观。在导弹飞行过程中,这些真假弹头会同步释放,形成密集的多目标群。敌方反导系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所有目标的识别、跟踪与拦截决策,而传统中段拦截器单次通常仅能拦截一个目标,若要应对全部目标,不仅需投入大量拦截弹、承担高昂成本,最终的拦截成功率也会大幅降低。
此外,在飞行末段,诱饵弹头会与真实弹头同步进行不规则变轨,进一步打乱敌方反导系统的跟踪预判节奏,让敌方难以锁定并计算拦截路径,使东风-5C的生存和突防能力大大增强。
中国曾因武器装备落后,遭受过沉重的苦难。列强的侵略、战争的创伤,让中国深刻明白,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全的根本。
如今,九三阅兵中这些战略装备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保护自己,有决心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侵犯。
九三阅兵中东风-5C等战略装备的精彩亮相,让世界真切看到中国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随着东风-5C的亮相,或许更先进的东风-5D已在研发的路上,这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