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山东省能源局“一把手”后首次地方调研,郑德雁选择青岛。
根据山东省能源局官微消息,8月29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雁带队赴青岛、日照市调研能源电力供应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地方、企业对“十五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
在青期间,郑德雁一行分别去了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以及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光伏制氢项目,恰与郑德雁履新后重点关注的领域——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形成呼应。
而此番郑德雁前往的企业和项目,也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石化”印记。近年来,中国石化与青岛的合作持续升级,从项目落地到资本运作,这家“巨无霸”央企正与青岛越走越近。
郑德雁履新后的首次调研
郑德雁履新省能源局后首次调研,有个大背景不得不提。
8月6日,郑德雁首次以山东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的身份主持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
会上,郑德雁明确表示要培育能源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能源发展智库建设,发挥“大企业”智力作用,建立与企业常态化交流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省能源转型发展特别是新型领域研究。
而此次青岛之行,郑德雁便直奔一家头部央企而来——中国石化。
在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调研期间,郑德雁了解企业LNG接收站运营、产能利用情况,并强调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力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确保在高峰时段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用气需求。
作为天然气消费大省,山东面临着比较大的保障供应压力。此前官方曾披露一组数据:2021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达236.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消费量列全国第四。
在8月6日召开的局党组扩大会议上,郑德雁也明确提到要保障能源可靠供应。
公开报道显示,位于青岛市董家口经济区的中国石化首座LNG接收站—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于2014年11月正式投产,系山东省目前唯一在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市场范围覆盖山东、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
自2014年投用以来,在2021年、2023年完成两次扩建,投用世界最大、国内首台27万立方米LNG储罐和“双泊位”LNG码头,整体年接转能力达1100万吨,年供气能力165亿立方米。
今年以来,青岛LNG接收站动作不断。
先是在5月,国内最大的单体储罐液化天然气保税仓库在青岛董家口经济区获批设立,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双泊位”码头的LNG保税储运终端;后在7月,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大鹏公主”号LNG运输船运载的7.8万立方米保税液化天然气注入青岛LNG接收站,标志着山东省首单保税天然气业务正式落地,青岛LNG接收站也正式升级为海关监管的“国际中转站”。
作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枢纽之一,青岛LNG接收站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压力。截至今年7月底,青岛LNG接收站累计接卸资源近5000万吨,气化外输天然气约540亿方,相当于替代燃煤约626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13亿吨。
再看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光伏制氢项目。在这里,郑德雁实地察看氢能“产、研、加”一体化示范园建设进展、设备运行等情况,并指出要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展氢能开发和利用等新领域。
今年7月1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这是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其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成为目前中国石化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
公开报道显示,该项目整体年发绿电达1670万千瓦时,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
对青岛而言,该项目的价值在于对绿色能源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
要知道,在青岛所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被列为要突破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明确要重点发展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氢燃料电池等细分赛道。
此前,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已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随着水面光伏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其打通了青岛炼化新能源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形成“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的新能源产业格局。
央企背后的青岛国资
郑德雁此次青岛之行,调研的两个点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均涉足中国石化近年来与青岛重点合作的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1983年、注册资本高达3265亿元、年营收突破3万亿元的头部央企,早在本世纪初便已与青岛展开合作。2000年12月,青岛石油化工厂正式划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拉开了青岛与中国石化深入合作的序幕。
近年来,中国石化与青岛的合作主要围绕LNG、新兴产业以及炼化业务而展开。
早在2010年,中国石化便在青成立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液化”),主要从事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冷能利用等业务。4年后,青岛LNG接收站正式落地董家口经济区。
2023年,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关键一环的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建成投运,可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并满足岛城未来20年发展用气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
同时,其与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协同一体,一举改变了青岛市“西气东输”的困局,青岛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并进一步辐射周边华东区域。
当下,中国石化与青岛围绕LNG展开的合作,还在继续加码。9月2日,青岛液化与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将合作建设青岛董家口经济区LNG冷能综合利用空分项目。
公开报道显示,该项目总投资达2.3亿元,将建设约660吨/天冷能空分装置及附属系统,生产液氮、液氧、液氩等产品,以填补区域高端气体原料供应缺口,实现LNG冷能高效利用。
中国石化持续加码在青能源业务布局背后,青岛国资的力量不容忽视。
去年8月,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增资签约仪式举行,青岛能源集团以资本运作方式入股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
待双方携手后,将在液化天然气开发利用、能源结构转型、城市天然气保供等方面深度融合,提升青岛市液化天然气接转存储和调配保供能力。
作为青岛唯一的市属能源企业,青岛能源集团承担着全市天然气总供应量的48%,并覆盖全市东岸主城区95%的燃气市场和85%的供热市场。
根据增资协议,青岛能源集团将取得董家口LNG接收站220万吨LNG接卸能力和1.47亿立方米储气能力,自主采购能力将达到约30.8亿立方米。
同时,此次增资也将助力董家口LNG接收站项目、青岛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机发电项目实现协同一体发展,为城市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此番调研期间,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也提到,青岛能源集团参股董家口LNG接收站后,统筹城市保障与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在强韧城市燃气保障链条的基础上,围绕LNG槽车本地运营、LNG保税转口业务、国际LNG加注服务等方面,与中国石化天然气公司进行了深入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同时,他也提出要继续围绕接收站深化央地合作,积极打造立足青岛、辐射山东、保障华北的LNG储备供应基地,加快构建“多源采购、集中储备、高压输送、终端销售”于一体的燃气产业链的新要求。
换言之,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通过资本运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并直接惠及到了整座城市的发展。
不过,相较于LNG领域合作的风生水起,青岛与中国石化在新兴产业以及炼化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其实牵扯到了一个困扰青岛十余年的难题——青岛石化的异地搬迁。
2022年,为加快推进青岛石化搬迁转型发展,青岛与中国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在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新建化工新材料项目,实现青岛石化搬迁转型。
今年2月,青岛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龙目曾公开表示,青岛石化异地搬迁工作进展良好,先期项目有望年内开工。
但之后,再无新进展传出。对于持续加码与头部央企合作的青岛而言,想要进一步加大与中国石化的合作力度,或许得先从“青岛石化的异地搬迁”开始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