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后半段,很多老人最在意的,不是自己吃穿多么富足,而是儿女们能否常常回家看看。可是,现实中,有的老人发现:自己的儿媳、女婿很少上门,不是工作太忙,就是总有理由推脱。久而久之,冷清的院子和寂寞的餐桌,就成了晚年生活的常态。
其实,一个家庭的氛围如何,从儿媳、女婿愿不愿意上门,就能看出来。倘若他们长期不上门,往往说明了五个潜在的问题。
一、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温情
人心是最敏感的,如果家庭氛围中总是充满矛盾和冷漠,谁都不愿意往里凑。
邻居李阿姨就常常叹气。她年轻时脾气急,总爱挑儿媳毛病。儿媳每次上门,她不是嫌饭做得不好,就是嫌打扫不干净。久而久之,儿媳心里抵触,干脆很少来娘家走动。逢年过节,都是儿子一个人回来,儿媳带着孩子就待在自己父母家。
李阿姨后来才意识到:“不是儿媳不孝,而是我当婆婆的不懂得收敛脾气。”
一个温和的态度,往往比一桌好饭更能留住人心。 家是港湾,不是战场。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儿媳、女婿自然心生抗拒。
二、老人太强势,缺乏尊重
很多老人习惯了“家长式”的思维,觉得自己年长,就理所应当管束儿女和晚辈。但儿媳、女婿并不是从小养大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我有个朋友小玲,她的婆婆特别强势,连她买什么衣服、孩子怎么养都要指手画脚。有一次,小玲因为给孩子买了一件亮色的羽绒服,被婆婆当众批评“乱花钱”。她觉得特别没面子,于是之后很少再去婆婆家。
小玲说:“我不是不尊重老人,而是每次去都像受审。”
人到晚年,若想子女上门,就要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尊重,是维系家庭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三、经济观念冲突,难以沟通
有些家庭,经济观念不同,也是导致儿媳、女婿不上门的重要原因。
我表哥结婚后,常常因为钱的事闹矛盾。表嫂觉得老人太节省,每次回去都像被“念经”;老人又嫌表嫂花钱大手大脚。几次不愉快之后,表嫂干脆少上门,理由是“怕再起矛盾”。
表哥无奈地说:“其实我们不缺那点钱,就是观念不一样。她觉得回去受气,不如不回去。”
经济观念冲突,常常让家庭关系陷入僵局。若老人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年轻人也不体谅老一辈的节俭,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
四、缺少情感联结,只有责任维系
家庭要有温情,不仅靠血缘,还要靠真心的交流。倘若平时缺少走动,只在“该来的时候”出现,比如过年或者节日,那么这种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生硬。
村里的赵婶,年轻时总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就该照顾娘家”。可她从不主动关心儿媳的工作、生活,平日里也没什么交流。每次见面都是吩咐帮忙,缺少真正的情感联结。
慢慢地,儿媳对娘家的态度越来越冷淡,能不去就不去。赵婶这才明白:“原来亲情需要经营,不是靠血缘就能自动维持。”
人到晚年,如果想儿媳、女婿愿意上门,就要用心建立情感。 一点关心,一点体谅,比千言万语更能拉近距离。
五、家庭地位失衡,缺乏归属感
有的老人重儿轻女,或者偏心对待,导致女婿或儿媳觉得“在这个家里没位置”。
我朋友阿强的岳母,就一直觉得“女儿外嫁,家还是靠儿子”。每次聚餐,总是对儿子和儿媳嘘寒问暖,却很少关心阿强。久而久之,阿强心里有了隔阂,节假日能不去岳母家就不去。
他私下里说:“去了也没人把我当一家人,还不如在自己家清净。”
其实,不管是儿媳还是女婿,他们一旦走进家庭,也希望有归属感。如果老人偏心,长期忽视他们的感受,他们自然就会渐渐疏远。
结语
人到晚年,如果发现儿媳、女婿长期不上门,不要急着埋怨“不孝顺”。更该反思的是:是不是家庭氛围紧张?是不是老人太强势?是不是经济观念冲突?是不是缺少情感联结?是不是家庭地位失衡?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 如果老人能收起脾气,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攀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心,多一些关怀,那么儿媳、女婿自然愿意常来常往。
人到七十以后,最大的幸福,不是财富和热闹,而是家人团聚、亲情和睦。愿我们都能把握好这份温情,让家成为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