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期,清朝爆发了著名的三藩之乱。当然当下的视角来看,三藩之乱很大程度是康熙帝为了削藩操之过急而引发的。不过,三藩之乱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因为一开始吴三桂的叛军声势浩大,而且清廷一度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不过,之后没多久,清廷和吴三桂就处于隔着长江对峙的状态。而吴三桂也在称帝后也就五个月的光景就病故了。吴三桂病死后,其孙子吴世璠在贵阳继承吴周皇帝。
吴世璠继承皇位没多久,周兵在和清兵交战的过程中节节败退,吴世璠只好撤退到昆明。之后清兵追杀到昆明。吴世璠眼看大势已去、翻盘无望,于是选择自杀。吴世璠死后没多久,吴周覆灭,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也随之被平息。
吴世璠自杀的时候年仅十六岁。
可以说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接盘主少国危的局面,获胜的概率非常小。毕竟,用现在的观念来看,16岁的年纪怕是还在上高中。指望一个高中在校生年纪的人应对清兵的军事压力,无疑不大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吴三桂死后,继承吴三桂皇位的,是吴世璠的父亲吴应熊(当时已经被清廷处决),那么,三藩之乱的局面会不会出现另一个走向?
答案是否定的。
1、吴周胜利的希望
其实吴周推翻清朝的希望并不是没有。但是这个希望,仅限于吴三桂刚造反那会儿。吴三桂刚造反那会儿,吴兵兵锋强盛,而军事斗争讲究一个兵贵神速。所以如果吴三桂当时能当机立断,越过长江大军直捣北京,即便不能一举推翻康熙朝廷,但是,北京被吴兵占领,清廷必然威望崩溃,最终各地反清义军很可能风起,之后吴三桂面对的对手可能是其他割据势力,但清廷很难翻盘——大概率清廷的剧本,会和耶律德光撤离中原的剧本相似。
不过,从吴三桂产生恐惧心理,并且和清兵隔着长江对峙的时候,这一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
2、吴三桂的性格
其实吴周只可能在军事上取得概率有限的胜利。因为吴周朝廷从始至终就是个笑话。
我们先说吴三桂。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吴三桂,就认为打开山海关那一刻,吴三桂就是汉奸之类的。但其实,我个人觉得,从吴三桂一生的履历来看,吴三桂都是一个担当不大的投机分子。
起初吴三桂就是一个明军的将领。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吴三桂也在纠结下一步该怎么办?其实吴三桂纠结的是继续当明朝的将领,还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顺。至于说跟着清国混,吴三桂还真没想过。毕竟吴三桂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哪里知道后来清国能成气候?
所以吴三桂请清兵入关打李自成的想法是联虏平寇,并且吴三桂也确实为拥立崇祯帝的太子奔走过。只不过后来吴三桂眼看南明太拉跨,清兵势如破竹,这才产生投靠清朝的想法。
所以我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那会儿算不上汉奸,因为南明朝廷也打算请清兵入关。只不过,是后来吴三桂看情况不妙,于是投降清廷。之后参与了清兵对南明的军事行动——吴三桂这会儿只考虑打工,没想过做皇帝,这便是没啥担当,而这些抉择也说明吴三桂就是个投机分子。
吴三桂在追杀南明朝廷的过程中十分卖力。甚至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帝,都是死在吴三桂手里。
吴三桂以为自己这么积极,清廷必然少不了自己的好处,没想到康熙帝考虑削藩。吴三桂这时候才想起来造清朝的反。而一开始,吴三桂的口号居然是“反清复明”——可话说,南明末代皇帝都被吴三桂超度上天了,你吴三桂反清复明?简直说笑话。
3、吴周的先天不足。
吴三桂造清朝的反,前后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吴三桂联络清朝各地的野心家+投机分子,一起起来造反。吴三桂当时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不过,这些投机分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加上吴三桂为人反复无常。所以导致吴三桂和他的盟友无法形成合力,给了清廷逐步击破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是吴三桂眼看和清兵对峙长江以后,也考虑到自己的情况高喊反清复明有点扯淡了。所以吴三桂索性宣布称帝,并且以周为国号。
不过,做了大周皇帝的吴三桂,更让各地实力派感觉吴三桂的政治信用太差,更不敢和吴三桂打交道了。
所以吴三桂之后面对的局势就是后劲不足。而这一切又是吴周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所以吴三桂死后,即便是吴应熊,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局面。
故而,吴周的败亡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