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镁光灯下的红旗E-HS9在法兰克福机场迎接贵宾,却在本土市场遭遇年轻人冰冷的拒绝——月销229辆的惨淡数据背后,是一个时代符号的失落。
2025年6月,纯电动中大型汽车销量榜单上,红旗EH7仅以229辆的成绩位居第20名,不及第一名小米SU7的百分之一。天工系列三款新能源车型月销量均未突破千辆大关,这样的数据无疑给红旗的新能源战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尽管红旗品牌整体销量看似可观——2025年上半年整体销量达22.5万辆,同比增长11.8%——但新能源产品占比不足三成,远低于行业50%以上的渗透率。更令人担忧的是,主打年轻市场的多款车型均未获得预期反响。
01 、形象困局:从“官车”到“网约车”的标签陷阱
红旗品牌在年轻人心中存在明显的认知割裂。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红旗的认知仍集中在两个极端标签:40岁以上群体认为是“国家领导人座驾”“老干部专用车”,30岁以下群体则视为“网约车常见品牌”。
这种双重标签将红旗困在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尴尬境地。当年轻人看到越来越多的红旗H5进入出行市场,他们很难将其与“高端”“时尚”“个性化”这些年轻消费者看重的特质联系起来。
红旗试图通过赞助博鳌论坛、亮相巴黎车展维持高端调性,又推出“红旗青年实验室”、与李宁推出联名款卫衣尝试年轻化。然而这两种极端营销策略反而加剧了品牌的身份混乱。
02 、产品滞后:科技口号与现实体验的鸿沟
红旗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的蓝图雄心勃勃。新发布的阩旗技术“SIGHT(洞见)531”发展战略宣布,未来五年将攻克558项关键核心技术。但这些宏伟蓝图与实际用户体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天工E001定价30-40万元区间,首月订单仅827台,不及同期上市的小米SU7的零头。其CLTC续航650公里的数据看似亮眼,但实际冬季续航达成率仅68%,智能驾驶系统仍停留在L2+水平,与华为ADS 2.0、小鹏XNGP存在代际差距。
司南智驾系统和灵犀座舱虽然主打高科技体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屡遭诟病。业内关于一汽集团拟控股大疆卓驭的传闻,似乎也侧面印证了红旗在智能化方面的不足。
03 、营销失语:传统打法与数字时代的脱节
在数字化营销阵地,红旗的表现远不及造车新势力。红旗抖音账号内容以产品参数解读为主,缺少用户故事和场景化内容,平均点赞量不足5000,同期蔚来平均3万+。
红旗的营销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策略,在强调用户体验和社群运营的新能源市场显得格格不入。尽管红旗试图通过粉丝嘉年华等活动加强与粉丝的联系,但如何将此类活动的热度有效转化为用户对核心产品技术的深度认同和口碑传播,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对比蔚来通过NIO Day打造宗教式用户狂欢,理想凭借“移动的家”精准切入家庭场景,红旗的营销始终未能找到情感共鸣点。
04 、定价迷思:高端定位与市场现实的矛盾
红旗H9在2025年5月狂降10万卖23万起,但月销量却不到800台。这一案例暴露了红旗定价策略的深层问题:既想维持高端调性,又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当起售价140万元的“国雅”对标宾利、迈巴赫时,红旗忽略了品牌力需要技术背书和用户认同的现实。在30-40万元价格区间,红旗恰逢强劲对手降价围剿。
年轻人拒绝为虚无的“品牌溢价”买单——他们更愿意选择技术领先、用户体验出色、品牌调性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产品,哪怕这些品牌历史远不如红旗悠久。
05 、转型困局:历史包袱与未来的较量
红旗拥有近70年历史,这份厚重历史如今成为双刃剑。一方面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情感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创新转型的沉重包袱。
2023年红旗宣布“All in”新能源战略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两年时间,但转型进展并不顺利。在新能源竞争升级、各家新技术频出的当下,红旗发布的“天工纯电平台”和“九章智能平台”能否带来实质性竞争优势仍存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红旗内部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改革需要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高效的执行力,需要平衡品牌资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需要精准的市场洞察和创新的营销策略。红旗能否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2026年,红旗计划与华为推出首款搭载全栈解决方案的红旗9系。这或是红旗最后一次机遇窗口。
年轻人拒绝的不是红旗的历史底蕴,而是空有历史却没有与时俱进的产品力。他们期待看到的不是一个沉浸在往日荣光中的“国车”,而是一个能够与世界顶级品牌同台竞技的“国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