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再议叶志超为何弃城而逃,真因胆小怕死么?
创始人
2025-09-02 07:21:05
0

光绪二十年九月十六日夜,叶志超带着原本和日军打得有来有回的清军,弃守平壤向鸭绿江撤退。结果不仅因日军追击而损失惨重,也意味着清军放弃了朝鲜全境,进而让甲午战争的局势大变。

在讨论是不是叶志超个人的胆小怕死致清军落入败局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末绿营的编制。

清末绿营(步营),一营设四哨(外加一个六队的亲兵哨),一哨八队、一队12到14人不等。除此之外,每营还配属半工兵、半辎重兵的“长夫”180人,总计680人左右。由于长夫一般不被统计入作战编制,所以清末朝廷、官员将领普遍视一营为500人。

编制小只是绿营的特点之一,其另一大特色是营以上没有固定或常设编制。原因有三:

其一,绿营在非战时,还承担着类似“警察”的职能。他们日常除了负责巡查警戒,还需协助地方府衙执行治安类的任务。所以各营常被拆分成十几人、甚至几人的小队分散驻扎于各地的汛塘、关门、哨台。这时在营之上设更大的编制,反而不易管理了。

其二,由于指挥、通讯技术的落后,此时清军作战的有效管控范围仍未突破指挥官的口眼耳距离(西方在拿破仑战争之前也是一样)。这种技术性的困扰,就让清军作战时几乎没有战略单位和战术单位的区分,更多着眼于战术单位以及各单位指挥官的现场发挥。

基于这种理念,营的编制就不宜太大(人员太多会超出指挥官的指挥限制),在营之上就更加没有编制需求了。所以清军征战时,只是在营之上设置临时且无太多实权的统领、总统等职务。

统帅概要性的作战命令下达后,实际作战还是由数个、几十个互不统属的营指挥官,各自去自我把控并完成命令。

其三,皇帝集权的传统在作祟。

为保皇权永固,清帝和宋、明的前辈一样,也是各种方法将军队碎片化,以削弱其战斗力和组织能力。把军队分成一个个互不统属的营,人为制造出山头林立的局面,可有效限制各地封疆以及将领们拥兵自重的可能。

由上也自然能看出绿营编制的先天性弱点。

其一,大兵团作战时缺乏战略性的统一指挥,即没有让近现代军队作战效能倍增的参谋决策制度。换句话说上万大军作战时,不仅难以凭借人数增大作战能力,反而常因互相之间无法有效配合、联动而导致混乱,进而让战斗力锐减。

其二,由于互不统属、山头林立,各营指挥官在联合作战时,会优先考虑自己小团队的得失。其表现为不愿意顶上去打硬仗或拼消耗,战况不利会优先考虑保存自己的实力等等,这自然也会大幅度拉低军队整体的作战能力。

以上弱点不只局限于清朝,甚至还可以说清朝就是靠占这样的便宜起家的。明末清军大兵团作战之所以碾压明军,除了自身战斗力的因素,明军早已深陷“山头之害”也是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兴起后能快速席卷半个中国,其实也仰仗了清军步了“前辈”的覆辙。曾国藩、李鸿章们没能力去改变皇帝集权的底层逻辑,就只能走曲线强军的方法了。

一,纵容各营依彼此的裙带关系形成派系和“大山头”,作战任务尽量按派系分配(也有军功分配方面的考量),减少各派系之间的龌龊和干涉(湘军内部同样派系对立严重,比如以左宗棠为代表的“老湘营”和曾国藩的“曾军”就互不相容)。

二,更换先进装备,用武械提升各营战斗力,进而在作战时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任务。减少与它营军队的配合需求,自然也就可以降低“山头”对作战的影响。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就偏好这个方法。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到甲午战场。

首先,第二个方法不好使了,尤其是在朝鲜战场。

甲午前期正逢清军装备大更迭,但是清廷这个古代政权没有近现代政府必备的整体军备计划。各派系乃至各部队的换装,主要靠指挥官或军头在朝廷以及列强方面的关系网,也就是能不能从朝廷要到钱以及向谁买装备。

所以甲午时清军仅火枪就从最先进的温切斯特杠杆式步枪(清军称其十三响),到清廷自制的燧发枪共装备了二十多款,子弹不仅有定装、分装两大类,口径也有七八种。这让后勤压力大,也导致前线弹药极难调度配发。

再加上清军极差的后勤管理能力,往往看账册还有几十万发弹药,实际大量前线士兵手头没多少子弹可用了(叶志超决定撤军的一个理由也是弹药快没了)。

而对面的日军则主要装备为村田系13、18和22式,子弹主要为11毫米和8毫米两种(定装弹)。即便不考虑枪械训练上的差异,仅后勤就能让日军在作战效能上大幅领先对面的清军。

其次,第一个方法也不好使。整个甲午战争,投入陆战的清军可谓极其繁杂,分为七大派系、五十八个“山头”(这些山头人少的只有二三个营,多的有二十几营)。

它们分别是,淮系(19支部队)、盛京系(属盛京将军裕禄的8支部队)、吉林系(属吉林将军长顺的4支部队)、黑系(属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6支部队)、山东军(属山东巡抚李秉衡的4支部队)、湘系(14支部队)、台军(驻于台岛的3支部队)。

具体到平壤之战,参战的一万五千清军可分为两大派系、五个山头。属于盛京系的左宝贵(“奉字练军”4000人)、丰升阿(“盛字练军”3000人);属于淮系的卫汝贵(“盛字军”2500人)、马玉昆(“毅字军”3000人)、叶志超(“武毅军”2500人)。

所以“统帅”叶志超不是主力,在这支清军中也没多少话语权,战斗命令和决策都是这几个军头开会商议而定。“武毅军”为防战斗中子弹不够用找盛京军后勤邱凤池调拨时,还得叶志超先亲笔打欠条。

9月16日左宝贵战死平壤玄武门后,这个“草台班子”内部关系就愈发紧张了。

首先,由于突然失去主帅,盛京军各营的统领又开始各自为战,混乱的组织导致日军攻占了玄武门。不仅平壤城门户大开,城内防守的清军也开始蔓延各种悲观情绪。

各营官军头们不仅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嫡系,也担心自己的嫡系会不会成为战败殿后的牺牲品。所以让自己的部队脱离平壤战场,成了各营统领心照不宣的想法。

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楚囚逸史》栾述善(栾是卫汝贵的幕僚,平壤之战时就在现场)

叶志超能不清楚各营的心思么?当天军事会议上,他估计想到了明末的松锦大战。但凡他有些坚持或者犹豫,只怕他和他嫡系的结局不会好过当年的洪承畴 -- 被众将领无情抛下。因此叶志超就顺水推舟以城门失守、弹药不足建议乘夜撤退,与会将领无一反对。

编者附:对比看看“无路可逃”的北洋提督丁汝昌最后的遭遇

日军登陆山东围攻威海卫期间,山东巡抚李秉衡是各种积极“增援”北洋。如他电令威海西翼两营兵力在增援时不得以赶路为要,应限制速度跟在淮军戴宗骞部后面,严防日军“偷袭”。

李秉衡还将山东部队派往烟台、截留贵州援军(五个营)派往登州,理由是防止日军二次登陆夹击威海。除此之外,李秉衡还觉得莱州的防务极其重要,奏请增兵并移防莱州,“秉衡即死守烟台,于大局毫无补救,获罪滋大。目前统筹全局,似应移扼莱州一带”……

总而言之,不是我李秉衡不去救威海和北洋,是当下有更重要的事务,所以“死道友不死贫道”。

由于朝廷救援乏力,北洋水师内部的投降情绪也日渐增长。

1895年2月7日,丁汝昌命北洋舰队的13艘鱼雷艇效仿日军搞决死突袭,以图击破联合舰队的封锁。结果这13艘鱼雷艇出港后,全部转向烟台奔逃 …… 受这次风波的刺激,当天下午大批水师官兵齐聚水师提督衙门前,要求丁汝昌给条活路(即要求丁汝昌投降)。

为劝散官兵,丁表示如果11日援兵不到,也会有别的“生路”。至11日提督府外“水陆兵民万余人哀求活命”,此时丁汝昌已无颜出劝。当夜丁服毒自杀,既是殉难,也是给北洋官兵解脱(即默许他们出降)。

战后丁汝昌成了背锅侠,被判“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而李秉衡以及北洋内部的主降将领无一有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实测分享“新火神大厅到底有没有... 您好:新火神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新火神大...
玩家实测“风风跑胡子其实是有透... 您好:风风跑胡子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风风跑胡...
实测分享“大圣联盟牛牛有没有透... 您好:大圣联盟牛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大圣联...
实测分享“新道游拼十到底有透视... 您好:新道游拼十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新道游拼...
玩家实测“新西部其实有透视挂”... 您好:新西部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8700483】很多玩家在新西部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