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日本政坛总会搞点“仪式感”。今年又逢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石破茂还没能走出选举溃败的阴影,就急着在靖国神社上演一出“自掏腰包供奉玉串料”的老戏码。台下观众都清楚,这些年日本一旦内忧外患,靖国神社里供奉的不止是亡灵,更多是政坛的焦虑和赌气。石破茂靠这一招想挽救民意,结果舆论却没买账。就在他端着“历史包袱”往前冲时,印度总理莫迪却在日本舞台上当众“示好中国”,直接把东亚的主角光环抢了过来。
日本最近在台湾问题上频频越线,已经成了区域地缘政治的“麻烦制造者”。先是和美国一起在联合声明里写进“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紧接着又质疑中日联合声明的法律效力,法务省干脆允许台湾人在日登记原籍地为“台湾”,还放任“台独”分子林佳龙登堂入室,大搞所谓“日台情谊”。
这些小动作背后,藏着日本右翼政客借“台独”话题刷存在感的算盘。历史上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战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让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这些国际文件本该是日本的“教科书”,可日本政坛偏偏选择了遗忘。
中国立场一贯鲜明:“一个中国”是底线,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势力插手。日本玩火迟早自焚。这话不是空喊口号,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历次国际法文件,全部都在摆事实、讲道理。日本如果真觉得可以在台海问题上“口头守约、脚下越界”,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外交孤立。
看清局势的,显然不止中国。印度这边,莫迪在日本的每一句表态都耐人寻味。他不是随口寒暄,而是当着日本媒体、全球投资人以及国际社会的面,强调中印关系的不可替代。“地区和平与繁荣”“全球经济稳定”“金砖国家多极世界”……这些关键词不是随意拼凑,是印度精心筛选后的利益最大化表达。
莫迪请王毅转达对中方高层的问候,表态全力支持中方主办上合峰会,等于公开站在多边合作和战略自主的立场上。印度在这个节点示好中国,可不是在唱“友情牌”,而是赤裸裸的战略选择。
印度外交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永远不愿让自己陷入“选边站队”的死胡同。莫迪政府深知,印度如果一边倒向美日阵营,失去与中国的合作空间,经济和安全都会受损。现实是,印度既想吸引日本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又怕被日本右翼的“台独绑架”拖入地缘冲突。莫迪这次在日本“反向操作”,既是向中国递橄榄枝,也是告诉美国和日本:印度有自己的算盘,不会轻易被你们当成遏制中国的棋子。
更何况,全球经济格局早就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供应链重组、关税博弈、出口市场多元化……这些年印度吃够了“单边主义”的苦头。中印两个庞大市场,互补性极强。如果能稳住边界、扩大经贸合作,光是产业链整合就能让印度受益无穷。日本想靠“台独”牌子拉印度抗华,结果莫迪反手给中国送来一记“定心丸”,这下石破茂的算盘彻底落空。
说到中印边界,王毅访印同样信息量巨大。两国高层约定重启各领域对话机制,深化互利合作,反对单边霸凌,还专门谈了边界常态化管控、敏感点处理和启动划界谈判。这些细节里,能看出中印双方都不想让分歧失控,谁都明白边界摩擦不等于全面对抗。
印度高层反复强调“不能让分歧变成争端”,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善意,也是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降温。军事圈都明白,边界线上的风吹草动,后面其实是大国战略的较量和妥协。只要顶层达成共识,基层部队自然会有章可循。
再看莫迪今年的外交日程,先日本、后中国,稳稳避开日本右翼最敏感的日期。有人说印度这是“脚踩两只船”,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大国战略自主的典范。印度一边高调推销“印度制造”,拉拢日本资金和技术,另一边又积极参加上合峰会、金砖机制,给自己留足多边外交的舞台。莫迪的筹码,就是让各方都在博弈中不得不考虑印度的利益。
反观日本,石破茂“拜鬼”表面上是安抚国内右翼,实质上是执政危机下的无奈自救。执政联盟选举溃败,民意低迷,右翼势力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日本政坛的老路子就是,选举输了就往历史问题上做文章,制造对外矛盾转移焦点。
可现实很骨感,韩国、中国、俄罗斯轮番表态,国际社会的耐心其实早就消耗殆尽。日本的“以台制华”图谋,既拉不来印度,也得罪了中国,最后只能自己在历史包袱里兜圈子。
值得玩味的还有金砖和上合这两个多边平台。莫迪在日本媒体面前提到金砖国家的关键作用,强调多极世界构建的现实意义,其实就是在提醒所有人:印度不会在大国博弈中被谁“独占”。印度希望通过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和中国一道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顺带压一压美西方的“老大心态”。这和日本那种“拉帮结伙”搞地缘遏制完全是两条路。
说到底,国际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较量,从来不是单靠喊口号和表忠心就能取胜。莫迪这次在日本的表态,等于是直接把印度的战略底线摊在了桌面上。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边界问题要稳住,合作空间要放大。亚洲世纪的到来,需要中印一起推动。印度不会为了谁去当炮灰,也不会给谁当棋子。日本这边,石破茂的历史“作秀”,除了让自己更尴尬,实在看不出能赢得什么筹码。
印度用外交操作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日本则在历史包袱里越陷越深。亚洲和平和稳定,最终还是要靠大国理性共处,而不是一两个政客的“表演”。谁敢挑战国际秩序和历史正义,谁就准备好被现实“打脸”。莫迪这次公开示好中国,既是对日本右翼的当头棒喝,也是对全世界的信号:未来的亚洲,绝不仅仅是靠喊口号和作秀就能主导的。
有时候,一个微妙的外交动作,就能让一场大国博弈风向突变。莫迪在日本的“反常规”表态,已经让日本的算盘彻底暴露。石破茂想靠“拜鬼”刷存在,结果被印度用实际行动打了脸。谁才是这个夏天亚洲舞台上的赢家?答案已经写在外交新闻的每一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