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陆上自卫队与美军计划在9月举行一次规模庞大的联合军事演习。其中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进行“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的部署演练。这也是该系统首次在日本亮相。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堤丰”系统究竟是什么来历?它的出现会对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堤丰”系统的研发与部署,实际上与美国在2019年退出《中导条约》密切相关。退约后,美国迅速启动了陆基中程导弹的研发工作,并在短时间内推出了编号为MK70的发射系统。它本质上是海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陆基版本,因此具备较强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能够发射包括“标准”-6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在内的多型弹药。这些导弹既可以用于防空和反导,也能执行反舰以及对陆打击任务,使得“堤丰”系统成为当之无愧的“多面手”。近年来,美军更是将其纳入多域特遣部队体系,结合远程打击、网络战和电子战等手段,使其成为美国介入亚太事务的重要工具。
在性能方面,美军对“堤丰”系统寄予厚望,认为它有三大核心优势。第一,系统具备高度机动性,可以快速在陆地上转移,令敌方难以锁定。而且它采用集装箱式设计,能够轻松装载在货轮或军舰上,使普通运输工具瞬间转化为临时发射平台。第二,与部署军舰相比,“堤丰”落地部署所涉及的外交摩擦相对较小。美国因此更容易说服盟友接受,从而在前沿地区迅速形成威慑力量。第三,虽然它不像航母战斗群那样显眼,但凭借远程打击能力,依然可以对潜在对手构成巨大压力,可谓是一种“隐形杀手”。
美国选择在日本部署“堤丰”系统,其战略意图十分明确。首先,它试图在亚太地区形成一条“中导弧线”,借助日本的地理位置与菲律宾的部署点相呼应,构建起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导弹防线。其次,“堤丰”携带的“战斧”导弹射程可达1800公里,“标准”-6的射程也在460公里左右。如果这些武器部署在日本山口县岩国基地,不仅能覆盖中国东北、华北和长三角等核心区域,还能触及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腹地,大幅提升美军对关键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第三,美国还希望通过这一系统推动“一体化威慑”,把陆基中程导弹与海空力量结合,真正实现跨领域的作战模式。
然而,“堤丰”并非没有弱点。它的作战单元由发射车、指挥车和后勤保障车辆组成,规模庞大,在现代侦察手段面前并不难被发现。一旦冲突爆发,这样的目标很可能会成为对手的首轮打击对象。对于日本而言,冒然部署这一系统不仅会使本土安全受威胁,还可能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前沿。
从中国的角度看,美国在日本部署“堤丰”将极大增加战略压力。中国部分沿海地区乃至部分内陆都在其射程范围之内,这直接压缩了我国的战略缓冲区,使沿海军事设施、经济枢纽乃至战略反击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系统配套的先进雷达能够长期监控我国东部海空活动,对军事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这一举动还可能打破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长期以来,区域国家依靠对话与合作维持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但美日推进“堤丰”的部署,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加剧紧张氛围,并提高误判与冲突的风险。
综上所述,美国在日本部署“堤丰”系统不仅是对中国的直接挑衅,也是对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破坏。中国始终坚持不惹事,但绝不惧事。面对外部威胁,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决心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地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