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位极具争议、极具戏剧性的皇帝,他在位不过33天便黯然退位,成为史书中少见的“过客”式君主。他就是被后人称作伪楚皇帝的张邦昌。张邦昌出身于士人家庭,少年时期便以博学著称,后来考中进士,步入北宋末年的权力核心,成为宰相。就对金关系而言,他属于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和谈来缓和金人的压力,而非以武力抗衡。
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北宋正式走向灭亡。金人并非立志长期统治中原,他们只是要岁贡与财富,待金军班师回国后,需要扶立一个傀儡皇帝来筹集岁贡。此时,张邦昌因其温和派的立场和对朝政的熟悉,被金人视为最合适的棋子,成为伪楚皇帝的理想人选。
然而让张邦昌难以抉择的是群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日后南宋著名的奸臣秦桧,当时就对他牢牢设防、毫不示弱。张邦昌清楚,“龙椅”其实像一把炙热的烫铁,他极力拒绝,甚至曾装病拒绝承认这份任命。金国却以极端的手段逼迫他就任,若不答应,便要屠城百姓以作警示。因此,他最终在不得已、被金人威胁的情势下点头,成为名义上的伪楚皇帝。
登基仪式上,文武大臣齐声高呼“万岁”,抬头却发现龙椅空空如也,仿佛等待者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站在龙椅旁的人,是被迫穿上龙袍的张邦昌,他脸色尴尬、神情不悦,眉眼间尽显勉强。大臣们向他行礼、称呼“陛下”,他却突然发难,怒斥众臣自称“朕”“陛下”之称的用法不合礼制,改口自称“予”,并称公文仍以“手书”而非“圣旨”来办理,对官员也是平等对待,不再以权威压人。只有当面对金国使者时,他才会装出一副皇帝的样子,维持着表面的威仪。
张邦昌其实心里恨不得金军尽快卷土重来,尽早离开中原,让他不再背负这副伪楚皇帝的身份、每天提心吊胆、如临大敌。果然,金军最终回返北土,张邦昌带领文武百官,向被掳走的徽钦二帝行跪拜礼,泪如雨下,心中的压抑与无奈全都化作泪水。
金军一走,张邦昌立刻大赦天下,交出大宋国玺,立康王,宣布还政赵氏。尽管还政意味着他个人的下场必然凶险,但他仍毅然把皇位交还给赵氏,并留下自书:“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于是,这段短短33天的统治就画上句号。
宋高宗赵构继位后,并未将张邦昌废去或处死,原因在于他对赵家的扶立曾有贡献,最终仅将他降为节度副使。可张邦昌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成为伪楚皇帝期间,宋徽宗的一名嫔妃被迫成为他的伪后,退位后两人仍旧保持着暧昧关系,情感纠葛延续至政权更替之际。这段关系在后来被视为对王室污秽的重大指控,成为高宗对他施以极刑的借口。于是,赵构赐死张邦昌,张邦昌在囚禁中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