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有两支队伍的生存环境尤为艰难,一是东北抗联,一是琼崖纵队。他们都要在几乎得不到中央支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敌人,时刻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
相较于被迫撤离至苏联的东北抗联,琼崖纵队的情况略好一些。在冯白驹的领导下,海南红旗23年不倒,从土地革命一直战斗到四野大军南下。而四野能够最终成功解放海南,琼崖纵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巨大。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既然冯白驹已经成为了海南革命的一面鲜明旗帜,琼崖纵队的领袖,为何在1955年大授衔时,没有获得任何军衔呢?
直接的原因是他已经转到地方,但往深了看,并没有这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冯白驹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1926年加入共产党,历任琼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主席,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共海南区委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冯白驹领导了海南23年艰苦卓绝的革命,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从综合表现来看,无论是资历、职务,还是战功,冯白驹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开国少将,乃至中将军衔。
然而,在1955年,琼崖纵队的副司令员马白山、第3总队总队长吴克之、第3总队政委陈青山等,长期跟随冯白驹作战的将领都被授予了将军军衔,而冯白驹却未能获得军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直接原因是冯白驹离开了军队,到了地方工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建国初期的“反地方主义”运动有关。
海南解放后,冯白驹出任海南军区首任司令员兼政委。然而,1951年末,当陶铸接管广东后,他严厉批评了冯白驹等人,导致冯白驹在1952年中旬离开了部队。
在解放前乃至建国初期,海南都隶属于广东,而广东则是华侨的聚集地,拥有强大的力量。最初负责管理广东的是叶剑英、方方、冯白驹等本土人士,他们出于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希望吸引华侨投资,因此在执行土改政策时相对温和,进度也较为缓慢。这一做法引起了毛主席和中央的不满,被批评为“迷失方向”,随后陶铸被调任负责广东工作。
陶铸在广西剿匪方面表现出色,他的雷厉风行作风也被带到了广东。1951年末,他刚到任不久,就在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上严厉批评了广东籍干部搞“地方保护主义”。尽管叶帅当时担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但在陶铸的批评下,他也进行了自我检讨。
看到大批广东籍干部受到牵连,叶帅深感自责,说:“主帅无能,累及三军。”冯白驹在会议上为了保护琼崖纵队的干部,也进行了自我批评。由于与中央的渊源不深,冯白驹很快改任华南分局统战部长。
当时,组织正在大力处理“地方主义”问题。在陶铸主政广东期间,共进行了36次土改整顿,处分了近7000名广东籍“地方主义”干部。1955年,冯白驹被视为敏感人物,因此组织在深思熟虑后最终没有授予他军衔,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表彰他的贡献:为他颁发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主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三枚一级勋章,是一些上将都未曾获得的荣誉!
然而,冯白驹后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波折,他一直受到“地方主义”的影响。1957年,陶铸在全省发起了“广东历史问题大辩论”。同年12月,组织做出了《关于海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和冯白驹、古大存同志的错误的决议》,撤销了冯白驹的广东省委员会书记、常务委员和海南军区政治委员职务,并将他下放到三水县进行劳动锻炼。
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并于1973年遗憾地离世。在他去世十年后,组织终于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这个结果来之不易,也令人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