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大规模突袭,苏德战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瞬间改变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此时却站在了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是顺应德国的期望,挥师北上进攻苏联,还是南下进军东南亚,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最终选择了后者,悍然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将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极为复杂且深远的考量。
回溯历史,日本在二战前就深陷“北进”与“南进”战略的激烈争论之中。日本陆军秉持着“北进派”的观点,认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对其大陆政策构成了巨大威胁,主张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以打击苏联,同时确保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并进一步拓展在亚洲大陆的势力范围。与之相对,日本海军则是“南进派”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看中了东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认为向南进攻南洋诸岛,能够获取维持战争所需的关键资源,并且可以避免与强大的苏联红军正面交锋。这种陆海军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与分歧,从根源上影响了日本的战略走向。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试图采取“南北并进”的折中方案。但日本有限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一方案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方向的抉择难题。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成为了日本重新审视对苏战略的关键转折点。当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内、外蒙古交界的诺门罕地区挑起战端,妄图试探苏军实力,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然而,斯大林迅速洞察了日本的意图,果断派遣朱可夫为总指挥,紧急调集优势兵力和装备,对挑衅的关东军予以了沉重打击。在朱可夫卓越的指挥下,苏军凭借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和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将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此役,日军伤亡和被俘达61000人,损失了660架飞机,最终被迫求和。诺门罕的惨败,让日本陆军深刻认识到苏联红军的强悍战斗力,意识到以自身陆军实力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一惨痛教训,极大地削弱了日本陆军“北进”的决心,也促使日本政府在战略决策上更加谨慎地评估对苏作战的可行性。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与德国、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也深刻影响了其战略走向。一战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与日本一样,将苏联视为共同的威胁和敌人。为了增强自身对抗苏联的力量,日本于1936年11月25日与德国签订了《德日防共协定》。然而,1939年8月23日,德国为了联手瓜分波兰,瞒着日本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日本大为震惊,感觉被德国狠狠耍了一把,原本共同对付苏联的计划瞬间落空,这无疑是对日本“北进”政策的重大打击。尽管之后日本仍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但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已然加深。直到1941年4月13日,日本为了消除苏联对东北的威胁,主动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其在远东地区的后方局势,同时也为其可能的“南进”战略减少了后顾之忧。
当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国内的决策层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等强硬派认为,这是日本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极力游说天皇裕仁对苏开战,主张日本应配合德国摧毁苏联,甚至不惜从侵华战场抽调兵力。然而,日本政府中的一些实权人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已经深陷侵华战争的泥潭,国内资源消耗巨大,兵力分散。同时,日本与美英关系日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仓促对苏开战,必然会顾此失彼,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经过反复权衡与争论,1941年7月2日,天皇御前会议最终确定了新的对苏政策:日本暂不介入苏德战争,但秘密实施对苏战争准备,一旦德国在苏德战场上赢得决定性胜利,日本将迅速对苏开战,这一政策被日本内部称为“熟柿子战略”。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日本对“德胜苏败”前景的预期逐渐发生了动摇。1941年8月,东京多次指示驻德大使大岛浩向德方询问作战情况,得到的消息却并不乐观。德军不仅没能如希特勒宣称的那样迅速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反而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吃紧,进攻计划受到了严重耽搁。与此同时,日本谍报机关向高层提交的《当苏联评估局势报告》指出,如果年内苏军仍能守住莫斯科,那么苏联就不会轻易崩溃。更为关键的是,尽管苏联在西线战事吃紧,急需部队支援,但在苏德开战的头三周里,苏联仅将17%的远东部队调往欧洲,部队缺额直接从远东居民中征召填补。这一举措显示出苏联在远东地区仍保留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可能来自日本的威胁。此外,苏联空军在远东配置了60架重型轰炸机、450架歼击机,日本情报部门担心,若贸然与苏联开战,日本本土尤其是东京,很可能会遭到苏联空军的猛烈轰炸,甚至被“炸成废墟”。基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1941年9月3日,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做出决定,至少在1942年2月前,不应在远东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日本对“北进”战略犹豫不决时,欧洲战场的局势却为其“南进”战略提供了新的契机。1940年,希特勒以“闪击战”横扫西欧,法国迅速沦陷,英国退守英伦三岛,元气大伤。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顿时陷入了防御空虚的状态,成为了日本眼中的“肥肉”。日本军国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此时正是南下进军东南亚,夺取英法荷等国在该地区殖民地,获取石油、橡胶等重要战略资源的绝佳时机。他们高呼着“不要耽误了末班车”的口号,极力推动“南进”战略的实施。在他们看来,东南亚地区丰富的资源能够极大地缓解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的困境,为其长期的战争消耗提供有力支撑。而且,当时东南亚各国对日本抱有一定的幻想,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摆脱欧美的殖民统治。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心理,以“帮助亚洲国家脱离英美统治”为幌子,为其侵略行为披上了一层看似正义的外衣,进一步推动了“南进”战略的实施。
然而,日本要实现“南进”战略,就必须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驻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更是日本南下的最大障碍。随着日本在亚洲地区的侵略扩张不断加剧,日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措施,包括石油禁运等,这对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日本国内的战争机器面临着因缺乏石油而停滞的危险,为了打破美国的经济制裁,获取维持战争所需的石油等资源,日本认为必须对美国采取强硬行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深知,一旦日美开战,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必然会从珍珠港出击,从侧翼对日军的东南亚进攻进行牵制。因此,他提出了大胆而冒险的“Z作战计划”,主张首先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主力,以解除后顾之忧,迫使美国订立城下之盟。尽管这一计划遭到了海军军令部的极力反对,就连执行奇袭任务的第1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起初也表示怀疑,但山本五十六坚持己见。他认为,同美国交战本身获胜的希望就极为渺茫,若要硬打,只有一开始就尽全力先发制人,给敌人狠狠一击,才有可能赢得一线生机。在山本五十六的坚持下,日本海军军令部最终勉强同意了“Z作战计划”。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时间),日本以大量海空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致使停泊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史称“珍珠港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正式实施“南进”战略,将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
综上所述,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最终放弃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转而进攻美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陆海军之间的战略分歧、诺门罕战役对日本陆军“北进”信心的打击、日德苏三国之间复杂多变的外交关系、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忌惮、欧洲战场局势提供的“南进”契机,以及日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共同促使日本做出了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给日本自身以及世界各国带来了极其惨痛的后果。历史的教训深刻地警示着我们,战争决策必须基于全面、客观的考量,任何短视和冒险的行为,都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