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老皇帝驾崩与新君登基的皇位交替之际,向来是极为敏感的时期。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甚至导致天下大乱,此类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尤其是当老皇帝在远离京城之地离世时,为确保政局稳定,朝廷常常会选择暂时隐瞒皇帝的死讯,待时机成熟后,再昭告天下。这种伴随着诸多风险的特殊处理方式,便是人们熟知的 “秘不发丧”。
秦始皇与明成祖,皆经历了秘不发丧的情形,然而最终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
提及秘不发丧,想必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首位人物便是秦始皇嬴政。这位被誉为 “千古一帝” 的君主,绝非后世那些常年深居宫中的 “宅男” 皇帝可比。
嬴政热衷于巡游天下,先后多达五次,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足迹遍布帝国的东南西北。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正值五十岁壮年的嬴政,却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染病身亡。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竟让赵高、李斯等心怀叵测之人暗自窃喜。他们趁机篡改遗诏,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转而拥立嬴政的小儿子胡亥登基称帝,一场偷天换日的政变阴谋就此得逞。而这一事件,也为日后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相较之下,明成祖朱棣则幸运得多。这位雄才大略、战功赫赫的 “马上皇帝”,对驰骋疆场、统兵作战情有独钟。历经四年 “靖难之役” 成功逆袭登上皇位后,他又多次御驾亲征漠北蒙古诸部落,前后竟达五次之多。
然而,在第五次讨伐漠北归军途中,朱棣不幸染病去世。但令人意外的是,朱棣意外离世后,明朝并未发生任何变故与动荡,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即明仁宗),一切都平稳有序地进行。同样是秘不发丧,为何会出现如此天壤之别的结局呢?
嬴政去世时,在其身边的宦官赵高掌控大内,丞相李斯统领朝堂,二人皆是在政坛极具话语权的 “大佬” 级人物。然而,这两位举足轻重之人却利欲熏心。
赵高与嬴政的幼子胡亥交情深厚,而李斯则担忧自己的丞相之位会被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取代。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为了各自的私利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拥立胡亥登上皇位。
嬴政这位 “千古一帝”,生前宠信重用的竟是这般人物,真不知他在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
尽管朱棣死后,也面临着野心勃勃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妄图篡位的威胁,但彼时朱棣身边的随从,无论是英国公张辅,还是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以及随侍太监马云等人,皆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他们一方面秘不发丧,有条不紊地率领队伍班师回京;另一方面,迅速派人返回京城通报太子朱高炽,并协助他做好登基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了皇权的平稳交接。
帝位传承向来是帝国的核心要务之一。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如东汉时期频繁登基且短命的 “娃娃皇帝”,以及像明武宗朱厚照逝世时并无子嗣等情形外,大多数时候,皇帝们都会早早确定太子人选,一般而言,嫡长子是最佳选择。
如此一来,既便于对未来的皇位继承人进行培养,也能让其他皇子安分守己,打消他们的非分之想(当然,从历史事实来看,不少皇子依然热衷于争权夺利,毕竟并非所有人都甘愿 “躺平”)。
倘若帝王因征战、巡游等原因离开京城,通常会安排太子在京城 “监国”,镇守后方。这样即便遭遇特殊意外情况,也能够从容应对。
朱棣在 “靖难之役” 期间,自己在前方冲锋陷阵,身为藩王世子的朱高炽则留守北京。朱棣称帝后,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朱棣五次北伐漠北之时,他长期镇守京城。
尽管次子朱高煦因战功卓著,一度受到朱棣的宠爱(据传朱棣曾对朱高煦说 “勉之,世子多疾”,似有传位于他的暗示),但朱高炽从燕王世子到成祖太子的地位始终坚如磐石。
朱棣去世后,身为太子且身在京城的朱高炽,作为 “法定继承人”,顺理成章地继位登基。而朱高煦在此期间虽也有一些小动作,但限于其藩王身份,又远离京城这一政治中心(当时其封地在山东一带),尤其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资源作为支撑,最终无法像其父皇那样实现 “逆袭”。
相比之下,秦始皇一朝在这方面则混乱得多。嬴政直至逝世,既未册立皇后,也未确立太子。这在古代王朝中实属罕见(或许可以认为,秦朝作为首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在制度方面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扶苏虽是嬴政的长子,但其爱好儒学、仁慈忠厚的性格并不为嬴政所喜爱。于是,嬴政命他与蒙恬等将领一同镇守北部边疆,此举可视为嬴政对他的一种培养,有意帮助扶苏在军队中积累人脉、树立威信,毕竟对于 “尚文” 的扶苏而言,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嬴政大概未曾料到,自己会在五十岁的壮年突然客死他乡。此时,长子扶苏既不在身边,又不在帝都咸阳,更为关键的是,他始终没有太子的正式名分。最终,扶苏未能登上皇位,反而被赵高等野心家设计陷害致死。
扶苏虽当时并无太子身份,且不在京城,但他与蒙恬等将领长期镇守边疆,手握重兵,并非任人拿捏的弱者。倘若他能充分利用自己皇长子的身份,借助军队的支持,最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可惜的是,扶苏过于忠厚老实,用如今的话来讲,就是 “愚孝”。他轻易地相信了所谓的 “遗诏”,进而自尽身亡(蒙恬对此都表示怀疑,并劝他不要轻信,可惜扶苏并未采纳),就这样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
而朱高炽虽据说身体肥胖,健康状况欠佳(朱棣还是燕王时就称其 “世子多疾”),平日里总是一副病恹恹的模样,但在紧要关头,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朱棣去世后,面对外部有漠北蒙古的威胁,内部有汉王朱高煦等不稳定因素,他一方面与群臣继续进行 “秘不发丧” 的 “表演”;另一方面,鉴于精锐部队远在漠北,京师兵力空虚的状况,他紧急调遣北伐的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布防。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甚至命亲信将领集结军队坐镇当时的陪都南京,由此可见,朱高炽深谋远虑,甚至已经做好了 “迁都” 的最坏打算。在朱高炽这一系列的 “操作” 下,最终有惊无险地顺利登基。
虽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忠心耿耿的群臣以及自己太子的合法继承人身份,但朱高炽在危机时刻所展现出的沉着冷静、周密谋划、谨慎细微与有力决断,同样是他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这一切都与扶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