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随着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历时8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结束。清政府伤亡近2.5万人,旅顺等战略要地失守,斥巨资精心打造的北洋舰队也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寇,赔偿日寇2亿两白银,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为商埠。日寇的侵略野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进一步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洋务运动成果毁于一旦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内部已经开展了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宗旨就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不仅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列强看齐,进口先进设备建成“汉阳兵工厂”等,,还选派优秀青年到国外学习军事,全军改用西洋战术、编制,力量显著增强,一度被称为“同治中兴”。尤其是被视为洋务运动典型标志的北洋舰队,仅2000吨以上级别的军舰就多达7艘,其中定远号、镇远号战列舰更是达到7000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练兵不练官终酿恶果
但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竟然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关于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一个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的人物,也是洋务运动在南方的强力推动者——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以后几十年里,无论清末的新军、北洋军阀甚至早期的国民党军制式装备的步枪“汉阳造”,就是他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制造的。
张之洞指出:虽然军队采用了西法练兵,甚至高薪聘请外国军官担任教习。但最大的弊病就是这个“教习”。设了教习,营官、哨官就可以用贪庸无能之辈滥竽充数。一切教法,付之教习,统带官浑如事不关己。教习虽然地位高,却无甚权力,士兵临操已不甚听从。操场一散,即仍听统带官谬令杂役,全与操法军制违戾。出防远征,统带官则妄加调派,瞎指挥一气,所学全归无用。“如此,则永远练习不成,何论战胜外国!”
训练时按西方建制,回营后又是湘淮旧址
除了张之洞,还有一位青年军官也有相同见解,他就是后来险些登基称帝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他明确指出,军队虽然平时按西法操练,每营分4队,每队分4大排,每大排分为2小排,均有军官层层节制,又节节策应,故每战每胜,即便败了也不会溃散。但这些训练是练兵不练将的,虽然也有刘铭传、周盛传等少数几个愿意虚心接受的,但绝大多数有点儿身份的军官是不参加西法操练的,自然对西洋战术和编制也就一窍不通了。
结果,操场上训练一结束,兵士们一回营,立即恢复了湘淮军1营5哨,每哨300人的旧制,哨长平时还能维持,一旦战败就会失去掌控,部队迅速溃散。
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