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于8月23日开启了对日本的正式访问,并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次访问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自他今年6月就任总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在多边会议之外的正式出访。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他选择先去日本,再前往美国。24日结束访日行程后,李在明才动身赴美。这一安排打破了自韩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惯例,因为过去历任韩国总统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把首次“定向访问”安排在美国,而非日本。
长期以来,无论韩国总统是来自保守派还是进步派,首次访问几乎都锁定美国。原因在于美韩同盟被视作韩国外交的压舱石,从军事防卫到经济发展,美国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新任总统通常会先访问美国,以展示对盟友的忠诚,并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调。例如尹锡悦和文在寅在任伊始,第一站都选择了华盛顿,之后才考虑东京。可李在明却打破了这一传统,8月23日飞往日本,与石破茂进行了两天深入会谈,并在17年来首次签署韩日首脑共识文件,提出要恢复并常态化“穿梭外交”。直到访日行程结束,他才动身赴美。这一外交动作,彻底颠覆了韩国以往的外交“优先顺序”。
那么,李在明为何敢于突破传统?归根结底还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首先是国内政治的压力。他上任之初,国内保守派就盯紧了他的对日政策。保守派一向强调与日本改善关系,认为这是巩固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前提。李在明在国内执政根基尚不稳,如果延续昔日对日本的强硬姿态,必然会招致保守派猛烈批评,甚至被指责“破坏地区稳定”。因此,他率先访日,签署合作协议,不仅能安抚保守派,还能树立其“善于处理邻国关系”的形象,进一步稳固权力基础。
其次,是经济层面的现实依赖。尽管韩国是发达国家,半导体和汽车产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但不少核心环节仍高度依赖日本。尤其是半导体生产所需的光刻胶和高纯度晶圆等关键材料,多数必须从日本进口。此前韩日关系紧张时,日本限制出口这些材料,几乎让韩国半导体产业陷入困境。如今经济形势低迷,李在明深知若再与日本关系恶化,只会雪上加霜。此次访日,除了改善关系,他也希望借机确保供应链稳定,并寻求更多经贸合作机会,为韩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安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美国一直推动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以构建所谓“亚太安全框架”,应对朝鲜问题并牵制地区局势。若韩日关系紧张,美国的战略部署便难以落实。李在明清楚地意识到,与其等到赴美时再被美国施压,不如主动访日,先行打好基础。这样在与美国谈判时,不论是驻韩美军经费还是贸易关税问题,他都能争取到更多回旋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对日态度的转变可谓巨大。过去在野时期,他是“反日强硬派”的代表人物,曾公开批评尹锡悦政府处理慰安妇和劳工赔偿问题的做法是“韩国外交史上最大的耻辱”,甚至坚称“历史问题未解决,就不该与日本展开经济合作”。而如今身为总统,他不仅主动访问日本,还签署了共识文件,历史议题的声音明显淡化。
这种变化并不难理解。在野时,他只需通过强硬姿态博取选民支持;而在执政后,他必须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历史问题固然重要,但若无限纠缠,韩日关系将无法缓和,美国方面也会不满。同时,面对朝鲜频繁的导弹试射和复杂的地区安全环境,韩国必须加强与日本在情报共享和军事上的合作。李在明不得不放下部分意识形态,转而优先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这一选择并非毫无风险。韩国国内的进步派已经批评他“背叛历史”,而日本也没有在历史问题上完全松口,韩日关系依然潜藏变数。与此同时,美国对韩国的要求并不会因其先访日而减少。李在明打破外交惯例,本质上是试图在美、日、韩三角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既不失去美国的支持,又维持与日本的合作,从而为自身执政赢得空间。至于这盘棋能否走得顺畅,还需时间来验证。毕竟,外交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先访谁”,更取决于能否为国家谋得切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