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和美国关系升温:中国如何应对?
近期,中印、中美巴互动频繁,尤其是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关系升温,导致了一些关于中巴关系的“谣言”浮出水面。比如有传言称,巴基斯坦向土耳其泄露了中国的五代机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敏感信息。事实上,这些说法并不成立。中国至今并未向巴基斯坦提供歼-10C的技术,何谈五代机技术?中国也未将无人机生产线交给巴基斯坦,因此所谓的技术转移更是站不住脚。如果真要追溯土耳其的无人机技术来源,那也只能追溯到沙特,中国只曾将“彩虹”系列无人机生产线售予沙特。
关于中巴的这些谣言完全可以忽略,但美巴之间的合作却是实实在在的。很多人不解,巴基斯坦刚刚打赢了与印度的战争,怎么会将重要的油田交给美国?而不是选择中国呢?我们不妨把事情放在整体背景中看。
美巴合作背后的战略逻辑
首先,巴基斯坦向美国提供油田的位置——俾路支省,正是俾路支解放武装活跃的地区。美国曾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这一组织长期以来对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进行袭击。而该武装组织背后,印度、美国甚至以色列等国家都有支持。多年来,巴基斯坦未能成功消灭该武装,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和美国的支持。如今,巴基斯坦将俾路支省的油田交给美国,而美国则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双方似乎达成了一种合作的默契,这对中国的利益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从本质上来看,当前美巴合作有三大原因:
1. 美国对印度失望
巴基斯坦在空战中击败印度,让美国对印度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国意识到,如果继续依赖印度进行大规模产业投资,一旦中巴不满,可能会导致这些投资毁于一旦。因此,美国选择调整战略,决定与巴基斯坦深化合作。可以说,巴基斯坦的胜利使美国重新审视了南亚局势。
2. “人头换石油”的交易
美国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列为恐怖组织,表面上是为了反恐,实际上却是中美巴之间战略博弈的一部分。俾路支省的油田储量极为丰富,预计储量可达2270亿桶石油和1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些油田如果被开发成功,无论合作方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最有可能的客户就是中国。因为这些油气资源出口的通道需要经过中国控制的瓜达尔港,而美国显然并不急于获取这些资源,更多的将其视作与中国的博弈手段。因此,美国和巴基斯坦的能源合作本质上是通过交换反恐支持,来换取对油田的开发权。
此外,俾路支解放武装近年来频繁针对中国的项目进行袭击,比如2024年卡拉奇中国工程师事件以及公开宣称要摧毁中巴经济走廊相关设施。这一切都让美国看到了参与中巴经济走廊的机会,因此在支持巴基斯坦扫除恐怖主义的同时,试图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3. 巴基斯坦的战略平衡
巴基斯坦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外汇储备不足,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俾路支省的分裂势力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复杂关系威胁着地区稳定。面对如此困境,巴基斯坦与美国在能源开发和反恐领域合作,是其缓解经济压力和稳定国内局势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与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合作,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还能在与印度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然而,巴基斯坦并非盲目倒向美国。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曾多次“用完即弃”巴基斯坦,例如冷战时期拉拢其对抗苏联,苏联解体后便逐渐疏远;“9·11”事件后再次合作反恐,但很快就恢复了施压。因此,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深知美国的“地缘算计”,其与美国的合作更多是基于中美之间的平衡策略,而非放弃与中国的关系。
中巴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在战略、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这种关系并不会因为美巴关系的变化而轻易改变。首先,巴基斯坦地处中国西出印度洋的关键通道,中国在抗衡印度和稳定阿富汗局势方面的支柱作用对巴基斯坦至关重要。其次,中巴经济走廊已经累计投资超过620亿美元,成为推动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样的深度合作,远非短期的美国援助所能取代。
从安全合作角度来看,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技术支持——如JF-17战机、潜艇等——是巴基斯坦能够在与印度的博弈中占据优势的关键。这些技术无法通过任何其他国家的支持来替代。因此,尽管美巴合作频繁,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无法撼动中巴关系的根本逻辑。
结语:地缘博弈中的微妙平衡
尽管美国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牌”可能在短期内搅动局势,但中巴关系的稳定性和重要性是不会改变的。中国应当继续通过“经济走廊2.0”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同时通过发展红利巩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巴友谊历经风雨、牢不可破、坚如磐石。”因此,中国无需过度担心美巴合作带来的变化,稳定南亚局势、巩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