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视同缴费年限这个词,关于视同缴费的话题在网上一直不断,也成为所有退休人员热议的焦点。很多人就好奇了,如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还会像现在这么高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视同缴费年限。简单来说,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前,职工已经参加工作的年限,虽然没有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但在计算养老金时,这部分年限会被当作已经缴费来处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是从2014年10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按照改革办法,他们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并没有实际缴纳养老保险,但他们工作的那些年就会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比如说张大爷,他在机关单位工作了40年,其中30年是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这30年就是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对养老金的影响可不小。养老金的计算主要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账户余额等因素有关。视同缴费年限在养老金计算中,就相当于增加了实际缴费年限。按照养老金计算办法,由于视同缴费年限没有实际缴费,没有个人账户积累,为了弥补视同缴费年限期间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实际,于是就有了过渡性养老金。
根据专家的说法,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是成正比的。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待遇就越高。有研究数据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比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可能会高出20% - 30%。
从2014年10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来说,在养老金的构成中,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都会大幅度高于基础养老金。但只有实际缴费年限的人,个人账户养老金都会大幅度低于基础养老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相比,视同缴费年限的含金量要高于实际缴费年限。
以河北省一位2025年7月在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为例,该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为482个月,其中视同缴费年限为362个月,实际缴费年限为130个月,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合计为7364元,其中基础养老金为3297.37元,过渡性养老金为3405.04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为662.05元。仍然是过渡性养老金高于基础养老金。
从养老金计算过程来看,凡是具有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阶段要计算两次养老金,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计算为累计缴费年限;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只单独计算视同缴费年限,但由于过渡性的养老金的视同缴费指数在很多地方要高于平均缴费指数,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过渡系数要高于基础养老金的系数,这是导致过渡性养老金高于基础养老金的问题所在。
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只有实际缴费年限,在计算养老金时,养老金就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但现实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只有在2014年10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的人,才有这种可能性。
但在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没有了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是不是会比现在退休的人员低呢?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在不断增加,缴费基数的增加就会导致个人账户积累的不断增加,而且个人账户从建立那天开始就要计算利率,利率收益平均计算下来,占了本金的三分之一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会大幅度提升。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要缴纳职业年金,职业年金账户计入的比例是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2%,远远高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缴费40年的职业年金,即使是按月领取,每月也会有好几千元。
当然这是探讨的未来,就已经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来说,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肯定会大幅降低。比如现在的退休人员老李,以前是在企业工作并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调入机关工作以后,同样是在2025年7月办理退休。
由于企业的实际缴费年限不能计算为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大幅度减少,实际缴费年限增加,过渡性养老金会大幅地低于基础养老金,但个人账户养老金会高一些,但总体上养老金还是会低于同等条件下视同缴费年限高的人。
综上所述,视同缴费年限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也是决定养老金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已经退休的人员,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或是将视同缴费年限折算为个人账户计算,养老金水平肯定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