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入深渊:ST高鸿11个“一”字跌停下的5.2万股民的绝望与冲动
当绝望笼罩,贪婪与幻想却仍在滋长。ST高鸿,这家因连续九年财务造假、虚增营收近200亿元而被证监会重罚1.35亿元并强制退市的公司,正上演着一幕令人咋舌的真实剧情:在股价连续11个“一”字跌停、5.2万股民几乎无路可逃的境况下,竟仍有人逆流而上,试图抄底。这是为何?他们赌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漫长的跌停: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2025年8月25日,ST高鸿迎来了它第11个连续“一”字跌停。成交明细上的数字如同催命符,366万手卖盘纹丝不动地锁定在跌停价位,这相当于流通盘的22%,意味着绝大多数想要逃离的股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手中的股票化为纸面财富,却无法实现一丝一毫的变现。这早已不是市场正常的调整,而是一场被精准预告的崩塌,一场精心策划的欺诈。
风暴前夕:蛛丝马迹中的警示
回溯至一年前,2024年4月,证监会的一纸《立案告知书》就已经为ST高鸿敲响了警钟,明确指出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此时,一些嗅觉敏锐的投资者已开始悄然离场。然而,真正的危机信号爆发在2025年7月21日,公司发布的立案调查进展公告,字里行间透露出“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极度危险气息。可惜的是,风险提示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
一线生机?误判后的万丈深渊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股价连续跌停的第二天,ST高鸿竟然奇迹般地“开板”了,股价一度冲高至2.7元。这短暂的“一线生机”,却成了部分投资者误判形势的催化剂。他们误以为这是反弹的开始,纷纷追涨买入,结果却等来了更深沉的坠落,股价一路跌至2.03元。即便在这期间,并非没有出逃的机会,除去真正的“一”字跌停,其余交易日仍有成交。然而,人性的贪婪与侥幸心理,让许多人选择留下,甚至加仓,最终错失了最后的救赎。
罪证确凿:1.35亿罚单与强制退市的终局
2025年8月11日,决定ST高鸿命运的“锤子”终于落下。证监会宣布,因财务造假,公司被罚款1.35亿元,董事长和财务总监更是被处以巨额罚单并终身禁入市场。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2019年至2023年连续五年财报均存在虚假记载,累计虚增营收高达198.76亿元,虚增利润7622.59万元。甚至2020年的定向增发也涉嫌欺诈发行,非法募集资金12.5亿元。
“欺诈发行”和“多年虚假记载”这两条触碰不得的红线,ST高鸿全部踩了个遍,强制退市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实。从那一刻起,公司股价便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一”字跌停之旅,交易趋于停滞,市场将其判了“死刑”。
5.2万股民的坚守:是希望还是绝望?
面对如此境况,仍有5.2万户股东被套其中,他们的构成复杂:有持股十年的老股东,亏损已超九成;也有近两个月抄底的新散户,亏损也高达六成。他们共同的心理,便是“等”——等一个反弹,等一个解套。然而,市场的残酷现实是,越等,窟窿越大。甚至在第11个跌停日,仍有14万元资金逆势买入,这种“飞蛾扑火”般的行为,源于多种复杂心理的交织:
“低价幻觉”:认为股价已跌无可跌,却忽视了退市股脚下深渊般的归零风险。
“重新上市的幻想”:寄希望于少数成功重整的公司案例,但这概率微乎其微,好比买彩票。
“损失厌恶心理”:不愿承认亏损,反而通过补仓摊薄成本,结果适得其反。
“国资背景的光环”:误信实际控制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背景能拯救公司,却忽略了造假事实本身已决定其命运。
注册制下的退市潮:监管的“应退尽退”
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壳价值”急剧缩水,A股市场的强制退市力度空前。2023年至今,已有31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其中因面值低于1元而退市的比例从2019年的17%飙升至2024年的63%,这清晰地表明了监管层“应退尽退,绝不姑息”的鲜明态度。
维权之路与避险指南
对于ST高鸿的投资者而言,并非完全没有补救措施。2016年3月至2024年4月期间买入并持股的投资者,可以委托律师参与集体诉讼,追究公司虚假陈述的赔偿责任。参考泽达易盛案的案例,投资者有望获得赔偿。然而,这条道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时间和证据,更需要一丝运气。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避免踩雷才是最稳妥的选择。高度警惕那些财务状况堪忧(连续亏损、高负债率、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远离股价长期低迷、成交量萎缩的“僵尸股”。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当退市已成定局,试图通过博取反弹来盈利,已不再是投资,而是风险极高的赌博。股市永远不缺机会,但活下去,永远是本金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