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的市场中,关于 “牛市” 的讨论声浪正快速升温。
这两个字仿佛天生带着魔力,一旦出现,便能瞬间让财富增长的梦想在无数人心中翻腾。
当K线图持续飘红、当账户数字跳跃攀升,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种名为“这次不一样”的兴奋感。
作为一名入市十多年的前股民、现基民,笔者谈不上有多深的领悟,但也实实在在地摸爬滚打了几轮牛熊。
近日市场暖意渐浓,让笔者不禁开始搜寻起了记忆中牛市的剪影。
倘若当下的行情延续,我们应该如何从容应对?与其急着下结论,不如先转身回望历史。
01 三轮牛市的记忆切片
——从狂热到清醒的周期启示
2007年全民牛:繁荣泡沫中的投资第一课
来源:《历轮牛市如何演绎》,西部证券
2007年的A股,是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财富神话。彼时笔者尚在高中,第一次从家人的讨论中听到上证指数、基金净值这些名词。
回过头看,那的确是A股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轮牛市——上证指数飙升至6124点,万得全A累计涨幅超过600%,行情持续时长达606天。
这是一轮典型的“繁荣牛”叠加“改革牛”,清晰演绎了戴维斯双击效应:
全球经济向上周期与中国内外需扩张形成共振,大宗商品价格飞速上涨,“煤飞色舞”成为行情主线,券商板块也由此确立了“牛市旗手”的地位。
全面“疯牛”下,赚钱变得异常简单,打开行情网站、查看基金净值,数字似乎每天都在增长。不仅证券营业部里人声鼎沸,就连菜市场里都能听到有人在谈论K线图形。
上证指数冲上6000点之后,全市场已经没有还敢看空的声音。直到上证指数市盈率冲向53倍(作为对比,当前是16.4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刺破了这场狂欢。
随后的市场重挫,让笔者的母亲很长一段时间对股票、基金讳莫如深。所幸她从未使用杠杆,虽有亏损却未伤筋动骨。而那些未忍心割肉的持仓,也在“四万亿”政策的托举之下获得了喘息。
尽管类似场景发生在A股市场的“少年莽撞时代”,其冲动程度很难复现。
但这段经历给我上了投资生涯的第一课:杜绝线性思维、慎用杠杆、慢才是快。
当然,只要是优质资产,即便买在欠佳的位置,只要不加杠杆,就仍有回旋余地——而时间成本是必然的对价。
从2007年10月16日(6124点当日)算起,即便在这个历史最差择时点位入场,后续家用电器、计算机、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仍实现了翻倍涨幅,这便是优质资产穿越周期的韧性。
来源:Wind,截至2025-8-22。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收益。
2015年杠杆牛:资产配置是退潮后的“救生衣”
2015年,笔者已经毕业并在香港中环开启第一份工作,真正脱离家人以投资者身份独立面对市场。
记忆犹新的那个春天,证券营业部里人群摩肩接踵,每加入一个新的微信群,都会被要求“分享几个致富代码”,仿佛成了跟现在“发红包”一样的入场仪式。
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融资融券,讨论如何通过场外配资放大收益。数据显示,证券公司的两融余额快速冲高,场外配资规模更是难以统计。
彼时,银行和非银金融板块率先爆发,持有券商股的日子就像坐上了火箭,涨停成为了家常便饭。随后,TMT引领的中小创行情将市场推向癫狂,沪指冲向了5178点。
我虽也难免被氛围感染,但2007年的记忆让我始终坚守底线——一分钱杠杆都未动用。歪打正着的是,由于资金另有安排(用于首付),我在第一波下跌不久后便及时离场。
如今回望,真正让我保住部分胜利果实的并非“预测能力”,而是资产配置的力量。股市与楼市作为两类风格迥异的资产,在当时形成了有效的风险对冲。
即便站在今天看,二者的表现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但资产配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核心逻辑,依然是应对任何市场变化的压舱石。
2021年结构性牛:核心资产与市场情绪的周期轮回
回到北京加入公募基金公司后,我有幸以专业视角见证了2019-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
与前两轮不同,这轮行情上证指数的涨幅并不极端,但内部分化显著,“茅指数”与“宁指数”的轮动却造就了局部狂热。
2019年至2020年,以白酒、医药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走出独立行情,“永续现金流贴现”成为市场共识;2020年下半年起,新能源赛道接棒领涨,翻倍基、日光基、百亿基层出不穷,市场热情走向高峰。
而行情转向后的故事,想必大家仍历历在目。这也正是本公众号自创设以来始终坚守的初心——在市场低谷中陪伴投资者穿越周期。
当上证指数从3731点一路南下,沪深300创下连跌3年纪录时,投资者情绪悲观至极。权益策略的路演现场,客户最迫切的问题永远是“何时回本”;就连卖方的机构策略会,也屡现门可罗雀的冷清场景。
2024年“924”行情启动前,偏股混合型基金年线已连续两年下跌,眼看就要迎来第三根阴线时,“史诗级”政策组合拳发力,市场如久旱逢甘霖般上演快牛行情,一度冲至3674点。
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快牛难续、慢牛方长。10月8日之后,市场再度陷入震荡。2025年初的几根大阴线让市场重回沉寂,表征散户情绪的“A股”微信指数持续低迷。
直到年初DeepSeek时刻引爆科技板块,叠加“反内卷”价值重构逻辑发酵与“大阅兵”提振信心,6月以来市场才再度走强。
站在当下,当指数刷新十年高点,主动权益基金年线时隔三年首次走出大阳线时,市场又一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关于韧性与周期的故事。
而本轮结构性行情最大的启示在于:普涨时代已过,分化成为常态。当然,仍然没有任何核心资产能脱离周期独立存在,涨多了就会调整,但低估了也一定会修复,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02 如果这里的行情还会升温
——聊聊我们应该如何从容应对
每轮大涨都有新故事,但人性的规律从未改变。市场的走向往往会经历六个阶段:
现实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在前四个阶段反复踏空,在第五、六阶段才鼓足勇气入场,最终在牛熊切换时承受考验。
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恐惧让我们在机会初期退缩,贪婪让我们在风险累积时激进。
要打破这个循环,关键在于跳出情绪干扰,用理性框架判断市场位置。
从估值看,当前上证指数市盈率在全球主流宽基指数中并不算高;
从资金面看,居民储蓄仍处于高位,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推动“存款搬家”向权益市场转移的逻辑未变;
从微信指数等情绪指标看,散户投资者的热情尚未达到过热状态;
从政策面看,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长期资金入市渠道不断拓宽,监管层对“活跃市场”的表态明确。
尽管这些因素都为市场提供了中长期支撑,但也必须承认,经历快速上涨后,市场短期已积累一定波动风险,未来震荡幅度或将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保持理性和耐心。
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场行情的开启,我们该如何应对?
历史已经帮我们提炼出几条核心原则。
第一,审慎加杠杆。
杠杆是把双刃剑,大涨时放大收益,转向时加速覆灭。
巴菲特说,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但高杠杆投资者甚至等不到退潮,一个大浪就足以覆舟。保持净资产思维,用闲钱投资,才能穿越牛熊。
第二,克服FOMO心理。
FOMO(害怕错过)是大涨中最常见的情绪陷阱,看到他人盈利而自己未参与,焦虑感会驱使我们高位重仓追入。
2007年的6124点、2015年的5178点、2021年的3731点,事后看似乎如此清晰,当时却迷雾重重。
克服FOMO的关键,是制定可执行的计划——建立分批投入机制、设定合理的止盈止损点。当情绪上头时,用规则代替冲动。
第三,重视指数化投资。
去年以来的市场行情中,不少追逐热门个股的投资者发现,自己辛苦操作一年,收益竟跑不赢沪深300指数。市场新生态下,这绝非偶然。
把权益资产的核心仓位交给宽基指数,用卫星仓位适度参与行业轮动,始终保持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仓位在场,远比重仓押注单一板块更稳健。
第四,资产配置重于择时。
市场的上行趋势绝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进二退一”的螺旋式上升。即便是史诗级的行情,中途也可能出现多次10%以上的回撤。
因此,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更甚于择时。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通过动态再平衡(如股债比例、A股与海外资产、成长与价值风格)控制组合风险,这不仅能降低组合波动,还能在市场调整时提供再投资机会。
针对不同投资者,笔者也想提供一些差异化建议:
—从指数基金定投开始,积累经验
—控制仓位,初始投入不超过可投资资产的30%
—先学习再出手,理解基本的财务与估值体系
—可关注行业轮动机会,但追逐热点也要控制在既定的仓位范围内
—加强组合动态管理,适时进行止盈落袋和再平衡操作
回望过去,每一轮牛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有人收获自由,有人付出学费。
其间的区别往往不在于知识多少或信息快慢,而在于能否坚守认知与纪律。
如果这里的行情仍将延续,愿我们既能享受其馈赠,也不会被情绪所裹挟。
市场的上行周期不是用来“赌一把”的赌场,而是验证投资体系的试金石。
它会奖励那些有耐心、有纪律、懂平衡的投资者,也可能误伤那些追涨杀跌、加杠杆、听消息的投机者。
当潮水真正退去时,希望我们都能带走真正的财富——它是经验、智慧,更是长期可持续的方法论。
毕竟,投资的终点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收益率,而是用正确的方式,活出自由的人生。
在这个万众期盼的夏末秋初,愿我们都能成为更理性的投资者,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AI基金投资小助手——对话&菜单栏入口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