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校园里,课间十分钟的嬉闹声中混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对话:“我在一所小学当美术老师,上完第一节课后,我自杀了。”这样的“谜语”,正随着一个名为“海龟汤”的推理游戏在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
原本锻炼逻辑的推理游戏,如今被血腥、暴力元素裹挟,引发不少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担忧。这碗变了味的“海龟汤”从何而来?
“海龟汤”如何一步步进化?
“海龟汤”本是一种经典的情境推理游戏形式:出题者给出简短的“汤面”,也就是故事情景中的某个故事片段,参与者通过提问主持人回答“是”“不是”或“有无关系”来提供信息,缩小范围,最终还原完整的“汤底”,找到故事真相。这种依赖逻辑推理与团队协作的游戏,最初在桌游圈和剧本杀爱好者中流传,因其规则简单、互动性强而广受欢迎。
然而随着游戏传播,游戏内容逐渐分化出清晰的层级—清汤、红汤、黑汤,几个游戏设定中,相比起无死亡元素的“清汤”,“红汤”“黑汤”则凭借含尸体或血腥情节,侧重恐怖、重口味设定等强烈的感官刺激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密码。
一则“血色海龟汤”红汤汤底 图源:网络截图
例如一组谜题:“我在水库工作,某天水量暴增且颜色发红,第二天我吓死了。”谜底竟是“水中涌出血水和浮尸”。在社交搜索“海龟汤题库”,能轻易找到“红汤”“黑汤”的内容。这些经过设计的故事往往以“他死了”“她突然笑了”等悬念开头,结局普遍指向非正常死亡或极端心理冲突。而不少青少年甚至会对其进行“二创”。添加怪物变异、器官移植等恐怖元素,难免有孩子玩过一次恐怖谜题后“整晚做噩梦”。
“血色蔓延”的背后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危害身心健康的内容,但此类卡牌在线上线下均可轻易购得,商家对适用年龄或语焉不详,或形同虚设。专家指出,过早接触此类内容易对心智未熟的儿童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人格健康发展。据悉,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开始探索生命边界,对禁忌话题产生天然好奇。而“血色海龟汤”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暴力情节,恰好匹配了这种认知探索需求。
网络售卖海龟汤卡牌 图源:网络截图
游戏自身的创作属性更放大了传播效应。这类融合冒险、背叛与超自然元素的故事,通过儿童特有的想象加工,变成可炫耀的创作成果。有教育学者注意到,在传统集体逐渐“失宠”的情况下,“海龟汤”成为一种新型社交,“不参与感觉就像脱节了。”不少学生课间口述“汤面”、课后讨论也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能设计出“细思极恐”汤底的孩子,往往会获得同伴群体中的“智力”地位。
校门口文具店成了“第二战场”。今年2月,南充市高坪区委宣传部接到家长举报“血色海龟汤”后,联合该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在某小学附近查处过几家文具店售卖涉及血腥、恐怖等元素的“海龟汤”卡牌。类似现象在四川多地出现,教育部门接到多起投诉,却因游戏主要依赖网络传播而难以彻底管控。
“血色海龟汤”如何解?
“玩游戏后突然不敢独睡、频繁做噩梦”,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扰。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唐远琼指出,血腥内容会导致儿童神经系统持续亢奋,引发注意力涣散、失眠等问题,甚至降低对他人痛苦的敏感度。
一则“血色海龟汤”红汤汤面 图源:网络截图
事实上,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及商品的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作出明确规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就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含有恐怖、暴力等内容的信息,从法律层面为未成年人筑牢了信息安全防线。
博主“清语”是一名语文老师,她发现“海龟汤”能快速聚拢孩子,让他们在互动中专注推理,发散思维。但由于现在市面上不少素材夹杂暴力血腥,或逻辑生硬,并不适合小学生。于是,她开始从名著中汲取灵感创作,创作出更适合小学生的“清汤”,让孩子在推理中感受文学与逻辑的乐趣,“对孩子来说,‘海龟汤’不该是猎奇,而该是贴近生活、充满善意的互动”。引导孩子对比“清汤”与“红汤”的情感差异,在共玩中渗透价值观的方式正向引导。
解开谜题的成就感,本应源于逻辑思维,而非血腥的战栗。为孩子递上一碗“清汤”,或许才是最好的答案。
(综合央视新闻,央广网、潮新闻、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