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展开常态化巡航和演训时,台湾岛内的媒体为何突然频频讨论“围而不打”的战略?这一变化或许反映了岛内对自身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回溯至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窜访台湾地区后,解放军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将台湾周围的海域纳入了演练范围。那时,台湾岛内感受到了一阵强烈的震动。如今,解放军的军舰与战机穿越台湾海峡已成为常态,这种管控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强。事实上,解放军的这一战略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战略积淀的结果。台湾的媒体,如《中国时报》和《联合报》,近年来频繁报道解放军通过联合演训来模拟封锁场景,这些演习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对海空域的绝对掌控力,而非立刻采取武力。这一策略让岛内开始深思:如果解放军选择长期封锁而不直接进攻,台湾的能源和经济体系能撑多久?
台湾地区的媒体分析往往聚焦于岛内的结构性弱点。台湾的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能源与粮食高度依赖进口。根据台湾当局的数据,岛内的天然气储备仅能支撑8天,石油储备可用7到10天,煤炭可持续40天,而粮食自给率不到32%。如果海峡航道受阻,这些储备将在短时间内耗尽。台媒曾邀请专家讨论,专家指出,解放军通过舰艇和战机布设封锁线,便可切断台湾地区的进口通道,造成港口瘫痪、航班大幅减少。
过去几年里,台湾地区曾发生多次大规模停电事件,即便在和平时期,能源体系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现在,如果“围而不打”成为现实,岛内的经济将面临严重连锁反应。贸易额骤降、物价飞涨、企业纷纷倒闭,这些不仅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基于解放军演习的推演结果。
与传统的军事对抗不同,解放军的这一策略更注重精准施压,尽量避免直接冲突。解放军没有选择激烈的手段,而是通过逐步缩小包围圈,形成一个“铁桶阵”,让“台独”势力持续感受到压力,同时尽量保障岛内民众的基本民生。台湾的媒体也坦承,这种策略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一位台湾前军方高层在访谈中提到,封锁台湾只需10天,就能引发严重的能源短缺。更长时间的封锁——一到三个月内,石油和粮食库存将会枯竭,社会秩序将彻底崩溃。
这一策略比2022年军演的表现更为成熟和精准。过去的演习主要以威慑为目的,而如今已经融入了更多现代科技元素,如无人机和卫星辅助,使得封锁行动更具精准性,推动统一的进程更加稳健。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媒体也不忘表达对外部援助的期望,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然而,根据美国智库的报告指出,在中国海岸线外1000海里的战斗中,美军的胜算微乎其微,也不可能轻易出兵。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军事冲突都会伤害双方的经济利益。回顾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最终也未能持续下去,因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自给自足。
台湾的媒体分析认为,解放军实施“围而不打”后,台湾当局的财政将迅速陷入困境,军费难以维持,迫使当局调整策略,最终可能会寻求和平谈判。这表明,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这种战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军事角度来看,解放军通过演训形成了街区控制体系,为未来可能的登岛作战奠定基础,避免了直接的正面冲突,从而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在政治层面,解放军通过切断台湾当局与外部“邦交国”的联系,削弱了其国际影响力。经济上,随着大陆的实力逐步增强,台湾的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回归”将成为一个更具理性的选择。
岛内的民调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继续对抗只会加剧风险,和平统一才是长久之计。国民党的一些人士呼吁避免冲突,认为继续依赖外部势力只会暴露台湾的弱点。
当然,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进入2025年,中美关系依然紧张,而解放军的演习,如“海峡雷霆-2025A”,突出联合封控的演练,涵盖了马祖和台湾本岛周边的区域,并且持续了两天,规模更大,手段更多样。这一演习相比2024年的“联合利剑”演习更加接近实战,展现了台湾防御的被动局面。台湾当局发布的2025年国防检讨报告,虽然强调不对称作战的策略,但依然无法掩盖其对进口武器的严重依赖。
如果封锁实施,天然气中断将导致发电厂停工,工业将停滞;石油耗尽将导致交通瘫痪;粮食短缺将引发社会动荡。解放军的策略在平衡克制与主动性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过去的经验表明,解放军并不选择第一枪,而是通过渐进式的包围和警告表达立场。这种方法已发展为系统性的压力施加,利用台湾对进口的依赖,结合自然灾害等因素,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战略目标。
与以往的策略不同,解放军从渐进的模式转向了更直接的实战演训,使得岛内当局面临的威胁感不断增加。国家统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任何分裂企图都将面临严峻的后果。
中国坚定认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其核心利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干预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通过“围而不打”的战略,解放军不仅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也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面对这一战略压力,台当局将作何选择?是继续顽抗,还是最终回归祖国怀抱?这一问题值得所有关注台海局势的人深思。